用好三部曲,上好概念课

一、什么是概念课?

数学概念是用定义的形式来叙述其本质特征的,概念课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

而要理解数学概念:
(1)首先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
(2)其次还要明确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的定义,并会运用概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为什么要上好概念课?

数学概念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石。
(1)可以说,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刻,应用是否灵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所以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但在实际学习中,部分学生,甚至包括部分老师存在“重解题,轻概念”的思想,认为学好数学最重要的是“刷题”。
这造成了解题与概念脱节的现象,造成了“功夫下的不少,成绩不甚理想”的局面。
实际上,数学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观念,如果对数学概念认识不清、一知半解,势必影响到对概念的运用。
所以,上好概念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如何上好概念课?

数学概念课是最难上的课,它绝不仅仅是对数学概念的字面解释加记忆。
① 数学概念的特点是抽象化(比如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符号化(比如对数符号),有的数学概念甚至还要在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改进,螺旋上升(比如函数的概念)……这些都给掌握数学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② 同时,掌握一个数学概念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先验经验,还需要结合实例加深体会。
仅仅通过一两节课就讲授并让学生掌握好一个数学概念,大多数情况下,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那么,如何上好概念课呢?
概念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的六字原则:完整、准确、理解。

① 完整,指概念应该全面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
② 准确,指概念要具有科学性;
③ 理解,指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运用。

简而言之,概念课的教学应该分为三部曲。

(1)概念的发生、发展——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必要性

首先,应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或提出问题等方式,呈现所要教授概念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观念出发,通过问题的铺垫,激活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这一部分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起到的是投石探路、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弧度制”的引入情境为例。

(2)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内化

这部分是概念教学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知识发生的过程。
这部分的教学应该充分展现和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同化、顺应等认知活动,将所学到的新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

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形象表达出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概念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概念的特征、重点和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当然,教师可以直接指出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的错误理解暴露出来再进行纠正。

仍以“弧度制”为例。
教材中对这节课的处理是直接给出1弧度角的定义。
这样虽然学生也不难接受,但比较突兀,学生没有体会到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也没有体会到这样规定的合理性在讲课时,应让学习自然地发生所以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问题1】圆的半径,孤长和孤长所对的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你能给大小为1弧度的角下个定义吗?
定义: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作1弧度的角,记作1rad。
这种用弧度作为角的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称作弧度制。
小结:定义1弧度的角,建立弧度制。

到此为止,经历了实践到概念、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不仅从理性上明白1弧度角的定义,也能从感官上对1弧度角的大小有了直观的感受,有利于概念的内化。

(3)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外化

数学需要通过足够的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适当地举一些例子,最好包括正面的例子和反例,还可以是概念的各种变式例子。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纠正各种不正确的观念,从而做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概念。

【问题3】孤度制与角度制有什么关系?

【问题4】① 在孤度制下,扇形孤长公式如何表示?② 在孤度制下,扇形面积公式如何表示?

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外延角度对弧度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和角度制的互相转化,把弧度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种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教师如果立足于创设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就能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串,在提问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讲课,如同作文,文章是否写得好,不仅在于重点是否突出,还在于层次是否清晰。
在讲概念课的时候,不仅应突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还应使学生头脑中层次分明,明确各个环节的目的。
当然,这三部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变化了更有利于教学,就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