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是 “双减” 政策深入落地、走向纵深的一年,“双减” 背景下,课改的内容、形式、方法、也正在向纵深发展,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学习理想态正在成为实然态。当“双减”、“新课标”遇上了“青竹杯”,注定是一场灿然的怦然心动。
茂林修竹 钟磬泠然

杜守英老师从“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入手,从“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内容的把握”、“课程实施的建议”三方面解读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的变化。

新版将核心素养“数据分析观念” 细化为小学阶段是“数据意识”,初中阶段为“数据观念”,高中为“数据分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所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高中阶段侧重于能力的提高。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由浅入深,相互联系。这一领域新增加了“百分数”,强调统计量。

新版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课程内容实例,不仅明确了 “为什么教”、“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刘丽宏老师从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谈了“新”与“变”。从“双基”的确立,到“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核心素养”的出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这个过程好比:剃头——理发——美发,这是一个层层升级的过程。

2022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先是2011的课标中提出数学的10大核心词,到2022的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11条核心素养。通过对比发现:增加了量感。通过量感的内涵让我们了解到在小学阶段在教学有关测量单位,进率,换算等内容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是量感。新课标的划分更加的细致。用词也有所改变:从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核心词 ,改成了数据意识,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意识是基于直观感受,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史宁中教授强调: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接着,刘丽宏老师,从《运算定律》以及《鸡兔同笼》一课谈了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模型意识。从小学阶段独有的数感、量感以及符号意识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姜昆老师从新课标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方面进行具体解析。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了“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在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是没有主题体现的,而2022年版新课标将三个主题分布在三个学段,由浅入深,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接下来姜老师又分析了各个学段新旧课标的不同要求,并以《平均数》一课具体分析了课标内容要求的前后变化,以及通过从2001年到2022年21年间三版不同课标对平均数的不同要求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意图变化。

 

 

 

 

 

 

 

 

 

孙欣校长高度评价到:“几位老师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能结合具体课例来解读新课标。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的‘新’与‘变’。”

绿竹如箦 根深叶茂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哈西一校区四学年数学团队在吴志新主任的带领下,在学年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在智囊团接连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共研互学,根深叶茂。李芒老师在新课标视域下解读了《运算定律》这一单元。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模型意识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意识是现实、数学与应用之间的桥梁、纽带,它除了在“数与代数”领域大量应用,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中都会用到。纵观运算定律的学习,是学生数学模型意识的经历与体验,过程为“初步建模–构建模型–模型运用”。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符号意识,数感,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运算能力,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模型意识。
之后姜宇放老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启了无生课堂模式。课程以预学学情分析为基础,带领学生归纳总结交换律的学习流程,从而为学生研学阶段重点内容结合律的学习确立了方向和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实现三案紧密相连,多模块之间教学目标根据学情灵活转换。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内容以最适合班级学生的方式讲授出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促进思考的目的。
刘丽老师依据新课标中优化习题设计,注重发展素养的相关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课时的TUKE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情分析,以数学资源评价为载体,将本课作业划分为课时作业和单元作业两部分。其中重点以初学导引,基础演练,综合应用,知识重构,单元练习卷几个板块为依托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以资源评价为载体的分层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作业分层培能力,减负增效提素养,因材施教育思维的培养目标。

 

 

 

 

 

 

 

 

 

 

 

 

潘红建主任评价这是一场听之有味、品之有味的交流。单元解析前有指引、中有突破、后有发展。并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给出了切实的改进建议,并将自己的思考毫不保留地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双减政策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减量不减质的目的。
林淑华校长给予了几位老师高度评价。不论是新入校的老师还是代班老师,都能踏踏实实地深入研究,呈现出高质量的研学效果,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孙欣校长更是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关于新课标的“新”与“变”,关于不同版本教材的价值导向,关于多模块集成的落实……孙校长身先士卒,与老师们同探究共研讨,为今后的教研教改指明了方向。
持续就是力量,持续不断地钻研同一件事,持续就会把普通变成非凡。每一次学习,都是一种自我的锤炼;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成长的基石;每一次交流,都是教育智慧的大碰撞。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继红人勤耕不辍,一直走在教研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