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讲述的是一个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侧重“叙”,揭示“理”。简单地说,一个教育叙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叙述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叙述的是一个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素材。能够成为素材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教育叙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事件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事件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育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刘梦老师的《三次抬头》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叙事,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阐述:由一个学生的“三次抬头”引发了写作者对课堂机智的思考,对工作情绪的思考,甚至引发了从教信念的思考等。

左世娅老师的《我的两次公开课》叙述了两次公开课的教学流程、策略和取得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思考好课之所以成为好课的原因就是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必须重视知识的生成。

从文章结构来看,

教育叙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组成元素:

一是有背景

事件可以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二是有主题

事件必须有一个主题。叙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事件想反映什么问题,比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三是有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四是有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事件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五是有评析

对于事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