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国内智慧城市数量连年攀升。
据统计, 我国开展的智慧城市、 信息惠民、 信息消费等相关试点城市超过 500 个,超过 89% 的地级及以上城市、 47% 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初步形成了长三角、 珠三角等智慧城市群(带) 发展态势。 2019 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结果显示, 超过 88% 的参评城市已建立智慧城市统筹机制, 进一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实施。
二是智慧城市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从线下服务到线上服务, 从简单的电子政务, 逐步发展到智慧城市 1.0、 2.0、 3.0,智慧城市已逐渐覆盖了政务、 民生、 产业和城市运营等各种场景, 智慧能源、 无人驾驶、 工机器人等特色亮点和创新应用相继涌现。 但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宽带网络和高速无线网络接入还未完全覆盖, 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存在不少“盲点” 和“盲区” 。
三是水平提升, 智慧城市信息化愈发重要。
信息化技术在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和水平提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开发政务 APP、 普及自助终端, 让越来越多的事项可以通过小程序、APP、 自助终端等渠道自由完成, 群众刷刷脸、 动动手指, 就可享受随手办、 随时办、随地办的便捷体验。 其次, 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快速推进也极大促进了城市的智慧化, 比如智慧管网、 智慧水务等基础设施的铺设推动了智慧灯杆、 智慧井盖等应用,提升了市政设施的数字化水平, 为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联网感知体系提供了基础。
四是类型多样, 智慧城市多样性不断加强。各省市在发布实施智慧城市总体行动计划的同时, 不断推进“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 等具体领域实践, 结合地理信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将建筑、 街道、管网、 环境、 交通、 人口、 经济等领域运行情况通过数据进行实时反馈, 进而涌现出了一批政务、 教育、 就业、 社保、 养老、 医疗和文化的创新服务模式, 可以提供便捷化、 一体化、 主动化的公共服务。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 年)新型基础设施、 卫星导航、 物联网、 智能交通、 智能电网、 云计算、 软件服务等
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