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初中生驳论文写作中批判性思维不足的问题,探索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驳论完篇写作教学,以明确批判性思维标准为前提,以审察论证为核心,围绕准确、公平、逻辑等展开,循“提炼论点——证伪证实——明晰思路——完成语篇”之路径,以教材和生活为例证源,将规则阐释和谬误解析相结合,从技术取向和价值取向等视角,探讨驳论语篇成功写作的必备元素及意义。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议论文写作;驳论文写作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五单元写作板块《论证要合理》的写作实践三要求学生就相关材料写作一篇驳论文。驳论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然而,从这套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写作效果看,他们的驳论文写作缺乏正确的批判性思维。表现为:不能较为客观地陈述事实,思维缺乏准确性;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持同样的证据、标准,思维缺乏公平性;理由不相关,不充足,不能必然地得出结论,思维缺乏逻辑性。

在驳论语篇写作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批判性思维,关涉我国培养学生具备“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针对初中生驳论文写作中批判性思维不足的教学现状,笔者尝试探索一条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驳论完篇写作教学路径,以教材和生活为例证源,将规则阐释和谬误解析相结合,从技术取向和价值取向等视角探讨驳论文成功写作的必备元素。

一、明确标准

批判性思维标准,即批判性思维质量标准,是指为批判性思维活动提供的用以衡量批判性思维质量,以促进最佳批判性思维目标得以实现的一套规则。批判性思维的准确性、公平性和逻辑性,能够用来提升学生的驳论文写作。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Richard Paul认为,在批判性思维这个思维模式中,思考者需要借助元认知模式,运用思维标准来监控、评价他人或者自己的思维,借此改善他人或自己的思维。利用驳论与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共通性,运用准确性等批判性思维标准来引导学生审视驳论文写作的一些要素,能有效提升其认知技能和认知道德。

二、探索重点

(一)准确思维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驳论文写作时思维的表述要合乎事实,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客观呈现。表述与事实相符,所用的事实、数据准确,论点及论证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强;反之,说服力则大大减弱。这主要体现在提炼批判性论点与证伪证实上。

一是要求基于事实,提炼出真实、正确的批判性论点。驳论文写作,首先要在审察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批判性论点。提炼批判性论点,即作者对需要批驳的生活或文本用心琢磨,提取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论点在逻辑学上是一个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那么,我们如何去证实其真实性呢?答案是到生活或文本中去找,因为论点就来自于生活或文本。片面、虚假的生活或文本产生片面、错误的论点,全面、真实的生活或文本会产生真实、正确的论点。

投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批驳,明确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学生思考:驳论文写作如何提炼论点?

师生共解:一是要在视角上,进行全视角观照,既要看文本,更要看文本背后的生活。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面对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鲁迅全面观照中国,的确看到了当时的“有些人”,更看到了自古以来的“四种人”,分类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这篇驳论文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调错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表述上,不能使用全称肯定判断或全称否定判断的全称陈述,因为这二者皆因片面而不正确。正如作者所说“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简言之,对生活或文本整体把握,分类理解,辩证思维,表述严密,或能提炼出真实、正确的批判性论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或文本中提炼批判性论点,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生活或文本材料,审察他人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并增强学生努力通过全面观察从而无限接近事实真相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二是要求论据要符合事实。批判性论证时,在摆出对方的观点后,就要重点审察实证——论据的合乎事实性。因为,一旦发现支撑观点的事实存在问题,那么依据这个事实证明的观点就站不住脚。

投影(原文及问题,以教学辅助材料的形式提前印发到学生手中):《“友邦惊诧”论》中文末的附记,引录两则消息,有何作用?

生:文末的附记,引录内容包括官员自己亲述的官员无恙和学生死伤的两则消息,有力地驳斥了敌论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虚假,从而彻底驳倒了以此不实论据证明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一敌论论点。

对实证的关注,既要关注对方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以直接批驳对方,也要关注能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确立自己的观点以间接批驳对方。间接批驳就是通过论证另一个与被批驳的观点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观点的真实性从而确定被批驳观点的不成立。

投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创造宣言》中分别列举“埋头苦干”等四种人和罗列八大山人等有何作用?

生:作者列举“埋头苦干”等四种人,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对“环境太平凡”等五种错误观点,作者通过罗列八大山人、《正气歌》、莫扎尔特、曾参、玄奘等数个反例予以反驳,从而确立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中心论点。

学生思考:如何审察对方的实证呢?

师生共解:简言之,主要是审察其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论据是真事实还是假事实,是偏事实还是全事实,相应地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批驳,特别是发现其事实是以偏概全时,可主要通过列举反例进行批驳。这种反驳,对批驳对方的论点来说,是证伪;对确证自己的论点来说,是证实。证伪是指证明论点不符合客观事实,不具真实性、可信性。证实是指证明论点符合客观事实,具有真实性、可信性。证伪主要以否定的形式排除那些不符合事实的说法。证实主要以肯定的形式确认合乎事实的说法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证伪与证实,都能有力地批驳错误的论点,确认正确的论点。上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创造宣言》中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埋头苦干”等四种人和罗列八大山人等反例,具体地批驳了对方的谬论,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证伪与证实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基于事实和论证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伪知,推翻伪知,诞生真知,确认真知,推动认知不断进步。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发表与流传,是鲁迅在他的生活中成功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成功运用批判性思维演绎的故事吗?

生:前些日子,我想和一个同学去散散心。“今晚去萧湖散步。”“明天晚上去。小玲说,一、三、五晚上才有水上音乐灯光秀。”“小玲不是在外地吗?”“她听她奶奶说的。”“那我们去,也许能有好运气。”那天晚上,我们去萧湖散步竟然看了两场水上音乐灯光秀。问了现场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警察说那段日子天天有水上音乐灯光秀,一直到国庆节结束。现在有点常态化的意思了。当时,只是简单地想,小玲只是听她奶奶说的,不一定真。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些批判性思维,才知道,支持小玲观点的事实未必是真事实,也未必是全部的事实,所以她的观点未必正确可信。

师:大师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了经典;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实现了小确幸。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批判性思维,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日常性和生活性,实现了课堂自然渗透与日常生活培养的融合。“语文学习中的实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并指导他们认认真真去捕捉文本信息作为其思考和探究的支撑。”具体可引导学生经常自问以下问题,自主反思思维的准确性:论点、论据真实吗?它们经得住事实的验证吗?

(二)公平思维

思维的公平性是指批驳论证时运用同样的证据、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考虑个人小我和包括小我在内的群体大我的私利。批判性思维,除了包含批判性,更要包含公平性,融认知技能与认知美德于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思考,也才会更有价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基于同样的证据,有些人得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鲁迅却得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调错误的观点。这里,鲁迅运用同样的证据对待自己和对方的思维,这就是思维公平。一样的证据,公平争鸣,说服力强。为实现思维的公平,批驳论证时既要运用同样的证据,更要运用同样的标准。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有位同学说:“考试作弊,是我的私事。即使有什么后果,也是我自己承担。”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生:表面上看,考试作弊,似乎是个人私事,因为自己的行为自己作主。但实际上,这又不是个人私事。因为他作弊成功了,分考高了,就把本该属于他人的机会夺走了,这对他人不公平。

这里,笔者利用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对思维展开的批判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训练中懂得运用同样的标准(机会公平)对待自己与他人,不能以损害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从而使学生对公平思维等认知美德,实现了心智特质的正确认知。清代何启云:“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驳论,尤其是批判他人,做到公平、无私、无偏,才能令人信服。

学生思考:那么,进行批判性论证时,如何才能做到思维的公平呢?

师生共解:其实,答案就在定义中,即认识到我们需要确保自己思维的理性,并对自己和别人持相同的证据、标准。它使得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对手在证据等方面都持相同严格程度的标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也要做到,从而确保思维公平的实现。

把批判性思维也具备的认知道德,引入驳论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美德思维,形成良知,以美德良知升华思维的品格。小而言之,是建设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文化的尝试,有效地提升了语文教育的品位;大而言之,是提升了人类思维的境界。具体可引导学生经常自问以下问题,自主反思思维的公平性:运用同样的证据了吗?坚持同样的标准了吗?

(三)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是指推理时思维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以保证推理合理和思维结果正确。具体来讲,就是凭借真实、充足的理由和合理的推理,形成准确且合乎逻辑的、新颖的、深刻的结论,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反映思维论证性的逻辑基本规律是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通常表述为:在思维论证过程中,所有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这是由思维的论证性决定的,主要表现为用来论证的理由对结论必须有支撑关系。充足理由律的正确运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理由真实和能推得出。能推得出又须满足两个要件——理由相关和理由充足。鉴于此,相应的驳论论证,最主要的是通过指出对方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不能推出”的逻辑错误,从而驳倒对方论点。以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对方理由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批驳为例。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从对方三个“事实”出发,鲁迅是指出对方怎样的逻辑错误驳倒对方结论(论点)的?

生:通过指出理由不相关的逻辑错误驳倒对方结论(论点)。理由不相关,不能推导出真实的结论。“不能推出”,在理由真实的前提下,首指理由不相关。理由与结论没有必然的客观联系,推出的结论不会有说服力。不相关,再多的理由也论证不了什么。从对方的三个“事实”等理由,鲁迅推导出的却是“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结论。既然曾经有过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它们都不是“自信力”,那么,“中国人失掉了”的怎么会是“自信力”呢?怎么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呢?

师:从对方“一部分”出发,鲁迅又指出对方怎样的逻辑错误驳倒对方结论(论点)的?

生:通过指出理由不充足的逻辑错误驳倒对方结论(论点)。理由不充足,不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不能推出”,在理由真实的前提下,指理由不充足。以偏概全(既属于准确思维的问题,也属于逻辑思维的问题),理由不够充分,不足以证明并必然地推导出可信的结论,不能使议论因具有充分的论证性而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部分人”不能代表“中国人”,理由片面,不够充足,怎么能推导出“全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呢?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能使学生明白他人思维推理的不合理、思维结果的错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能力。具体可引导学生经常自问以下问题,自主反思充足理由律的运用:有充足的理由吗?这些理由能必然地推导出这个结论吗?

(四)完篇思维

即语文学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完整的语篇上。“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思维与他人一致地理解和表述事态信息,是一种语篇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应当是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个着力点。”

一是明晰思路。即理解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思路。批判思路是作者在批驳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是整体衡量作者批判性思维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本次驳论写作指导时,在先引导学生回顾了集中体现批判性思维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该完整语篇的批判思路后,笔者随即又把一篇经过改编的《知足常乐》投影出来,让学生概括它的批判思路。因为在迁移阅读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课外语篇中,才能检测并提高学生掌握体现批判性思维语篇整体思路的能力。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归纳了驳论文常见的批判思路:首先树“靶子”,接着论证,即先赞同对方的观点,随即以批驳为主,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是完成语篇。即写出体现批判性思维的完整语篇。让学生将在课内课外完整语篇阅读中理解思悟到的批判思路运用到语篇整体的表达实践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整体能力才能得以形成。这种驳论写作从树立“靶子”到论证再到点评修改,都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树立“靶子”,就是质疑对方的观点。论证,就是审视、批驳对方实证和逻辑的过程。点评,就是就语篇既质疑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质疑。“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任何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探讨有争议的部分,以理服人。“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为自身辩护。”修改,就是重新检视自己的观点、实证及逻辑的过程。总而言之,融对他人的思维展开思维反思与对自己的思维展开思维反思于一体。“孩子有机会发起和评价论证、听别人论证和审视论证、平等地参与解决分歧时,孩子的论证技能就得到了发展。”

一名学生关于颜宁出走的优秀习作《自由的刺激感》是这样写的:先摆出对方的观点——颜宁的出走,是因为她喜欢自由的刺激感;接着批驳对方观点,起先似乎是在赞同对方的观点,但随即以批驳为主;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颜宁是一位融使命感与刺激感于一身,融科研自由与人类生命自由于一身的杰出科学家。小作者的写作,思维公平,立论新颖。论证重实证,讲逻辑,辩证而理性。驳论语篇的成功写作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升的过程。

这次习作,从批改后的第一次面上(约30%)复写和第二次点上(极个别学生)复写来看,优秀率22%,合格率100%。从这个结果看,我们在初中学段利用现行统编教材初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尝试,效果较为显著。他们“基于文本呈现来提出问题,基于充足证据来作出结论,基于逻辑推理来构造论证,基于心灵开放来砥砺思想”。“可以促成被反思的观点、理论甚至思想实现重大层次提升,或能促成科学突破性发展;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极大地发展学生的理性自由精神,才能真正培养出我们理想的独立人格、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做教育,只培养学生一味地接受和盲从,那我们的教育只能停留在现有的高度。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时候,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以这个思维的方式为切入口,能够突破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变固化型封闭思维为生长型开放思维,才是找准了教育的精义、真谛,教育也才会因此而更上层楼,成为人格独立的捍卫者、生命自由的保护者和新知诞生的助产士。也正因此,学生才会更加科学而健康地成长,人类方能更加文明而创新地前进,诞生伟大的新知,创造伟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