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课程内容”的专门规定和专题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中专设“课程内容”,分“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部分进行了条目式表述,使“课程内容”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研究。
一、“课程内容”的实施路径
新课标在前言中对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作了重点修订说明,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这是对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基本结构、重点内容的重要表述。简单地说,就是要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育人目标要求,优化选择和安排语文课程内容。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及安排,需要科学地解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目标,这是一个前提和总纲。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课程内容选择和安排的总体方向是坚持以文化人。新课标修订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目标导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由此分析,“课程内容”的实施路径如下:
1.育人功能。
“课程理念”第一条就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对人的培育,是促进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语文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语文的这一育人功能,并引领语文育人方式的变革。
2.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内容要对学生思想情感起熏陶感染作用,体现其价值取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语文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语文课程内容要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语文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3.以文化人。
新课标正文的首句是:“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自信”放在了四大核心素养的首位:“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还应感受多元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语文课程在培育时代新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新课标在阐述课程内容时特别关注“中华文化”,把文化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这在历来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少见的。
4.加强基础。
从课程性质看,“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三个“基础”是由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是对语文课程功能定位的一种精准表达。
“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性特征”,所以,要突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知识及关键能力。
(1)学习习惯。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新课标中特别提出,第一学段要使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等。关于整本书阅读也提出:“以整本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
(2)基础知识。中国的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历来以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特色,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势。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奠基作用,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语文基础知识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体系特别关注语文的关键能力,促使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努力朝着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应对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关键能力要素进行梳理,并作出学理上的解释。
二、“课程内容”的结构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特别要注意的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
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要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世界之间的联系,努力将语文学习置于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中。所谓日常生活场景,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达方式。“评价建议”中则要求:“关注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发展情况。”
2.以语文实践为线索。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要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实践的四个基本路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实践出真知,要立足于语文实践学习语文。
3.以学习任务为载体。
关于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法,新课标提倡基于任务驱动的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即“语文学习任务群”。“课程理念”中单列“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一项,并指出:“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这是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是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新课标对每一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阐述样式如下:
语文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目标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第四学段
▲教学提示
三、“课程内容”的主题指向
新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语文课程内容。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主题意识、组织理念和路径策略。根据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还包括外国优秀文化,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作品和语文常识。可见,语文课程内容主题有三个领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这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点。二是反映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作品。三是语文常识。
“在突出上述主题的同时,还应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主要载体为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这里反映出两个重要意识: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吸取优秀外国作品中的丰富营养,提高文化修养,在中外文明互鉴中开阔视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和能力,学会文明地交流和沟通,逐步适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进对社会、自然、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
新课标还对课程内容主题的实施提出两个具体操作建议:一是“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二是“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根据新课标精神,关于课程内容还应关注三个重要问题:
1.语文课程各类内容的占比。
语文课程各类内容应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合理安排。以小学语文为例,应以学习汉字、汉语拼音、词汇、名言等基本语言文字材料以及典范白话文作品、短小浅显的小古文、经典诗词为主,以学习外国经典作品为辅。一般认为外国经典作品占10%左右比较合适。在典范白话文作品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一定比例,第一学段占30%以上,第二学段占40%以上,第三学段占50%以上。
2.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要努力构建线下、线上课程内容一体化运行体系。语文教学还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拓展性课程或语文实践活动,增进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
3.语文课程内容的典范性。
新课标提出了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的要求。所以,语文课程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注重遴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经典作品,以文质兼美、堪为典范为选择标准,体现课程内容在语言示范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