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解读资料包,包括PPT课件、测试题,心得体会等,部分展示如下: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构了课程目标,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目标体系,是思政课程时代化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历史转变、价值评析和实操转化三个维度出发,把握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领会课程目标是课程育人的内核性存在,进而分析新变化、新意义和新设计,将其理念和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教师要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深入解读和转化落实这一课程目标,以更好地发挥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根本作用。关键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的颁布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目标是课程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理解2022版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阐释是课程目标落地的关键。因此,以核心素养为研究视角解读2022版课标,有助于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体系,积极对标课程目标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
一、
历史之维:把握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研究课程标准,可把握课程教育发展趋势的主动脉。2022版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标志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核心素养虽不是新概念,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运用使得课程目标在体系、内容和取向上呈现出阶段性转变和协同性创新的特征。
(一)
目标体系:由独立单一到一体贯通
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关注要素关系可发挥整体最大效度。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到2022版课标,从学科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目标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体系经历了一个由独立单一到一体贯通的发展过程。2011 版课标侧重知识和技能掌握,兼顾品质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养成,是单一课程相对独立的目标表达方式。2022版课标从整体性角度出发,遵循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结构和发展规律,把握课程系统论的必然要求,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做到了目标贯通。纵向维度上,以铸魂育人为根本指导原则,围绕核心素养自下而上设定四个学段的目标,低学段为高学段打基础、作前提,高学段为低学段挖深度、作拓展,梯级目标形成有机串联系统;横向维度上,织密不同学科课程目标间的网络,推动学科互补、综合发展,各学段具体目标有效联动,形成有机并联系统。
(二)
目标内容:由平铺并列到螺旋进阶
目标内容是课程目标体系的血与肉。2022版课标提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构成了课程目标的丰富内涵,研究说明了目标内容的内部结构关系和配合学段开展教学的外部进阶关系,实现了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匹配[1]。2011版课标将课程目标内容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涵盖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行为引导、情感体验、价值判断与选择等要素,但是将一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应然目标内容错归、混纳到不同维度中,导致目标内容出现逻辑问题和导向问题。2022版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对既有经验的批判吸收和课改优秀成果的借鉴,实现了目标内容的内涵式发展,其对五大要素的描述是:政治认同是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体现,责任意识是内在要求。这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的全面性。在总目标提纲挈领式的描绘下,各学段目标围绕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分层、梯级、进阶的精细化、过程性设计,架构起目标内容的螺旋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体系。
(三)
目标取向:由学生立场到学生在场
学生是教育的回归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2版课标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把学生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因此,思政课真实的“学生在场”可发展为物理性的课程教学在场、主体性的学生与教师同堂以及交往性的师生自觉互动。2011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取向是个人本位价值,即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对其目的的描述是:“为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2022版课标诞生于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目标取向呈现出知识、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综合性特点。从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看,其既强调学科知识,又关注社会发展,同时侧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备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不论是掌握知识、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担起民族复兴大任,本质上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长才能实现,这愈加突显出学生在场的重要性。回归教育的真义,在教学场景中自觉交往、教学相长,使核心素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结构,外化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正能量,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方可实现从学生立场向学生在场的超越。
二、
价值之维:课程目标是课程育人的内核性存在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落脚点。在立德树人导向下,2022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重构的课程目标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关键指引,在课程实施和建设中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
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逻辑起点
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处于引领地位,为教学目标实施和教学过程开展提供了逻辑起点,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学目标的确立依赖于对课程目标的转化和具体化,教师要精心研读2022版课标内容,设计完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课程目标是教学反思的新标尺,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度量课堂的内容安排、活动开展和教学评价,以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课程目标能够指导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互通,“实现课程统整和协同育人”[2]。融入核心素养,既弥补了以往课程目标无法定性描述学生学习成果的不足,又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性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在校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成果以及能力发展的层次统一描述,能发挥课程育人的最大价值。
(二)
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找准核心
坚持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必须指向教学目标且协调统一,有效整合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学成效三个要素,是提高育人实效的应有之义。课程目标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上的具体落实,集中表现为培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这也是教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主线。首先,课程目标解决了“教—学—评”的前提性问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教—学—评”活动,以全面、综合、高位的标准指导课程实施,能保证:在“教”的层面,使思想、行为、能力、品格方面的核心素养浸润学生心田;在“学”的层面,围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内涵;在“评”的层面,实探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其次,课程目标回答了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2022版课标的总目标提纲挈领地从五个方面具体描述了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的要求,学段目标遵循螺旋上升的要求细化了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要求。再次,课程目标解决了“教—学—评”实现一体化的立意问题。2022版课标说明了课程目标的确立原则,立足点是成长中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新人。
(三)
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引方向
2022版课标既集中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地位,又彰显了其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时代性。其课程目标遵循思政育人规律,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强化了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贯通实施。在课程设置上,2022版课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大厦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2022版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分不同学段,以课例提示、样题示例等形式,具体详细地说清楚了课程目标如何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的问题。总而言之,课程目标作为综合性的指导原则,打破了以往各学段目标割裂、分散和重复的状态,而在总目标、学段目标中渗透核心素养进行一体设计和推进,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效推进和达成的规准。
三、
实践之维:2022版课标视域下课程目标的达成策略
要落实2022版课标课程目标理念,使核心素养落地,我们不仅要透彻领悟课标文本、深入理解课标理念,还要将理论转化为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推动课程目标落地生根,推进道德与法治课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
扎根素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的关系
2022版课标以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的课程目标,重释了实施十余年的三维目标,推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加快形成“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3]。核心素养的落地有赖于以三维目标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必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明确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合理设计知识技能等的教学,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但核心素养不是“拿来主义”,将五大核心素养生搬硬套到教学目标中,既不符合教学设计和目标分类的要求,又缺乏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借用三维目标的视角具体设计教学目标,以巩固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为前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避免产生“贴标签”倾向。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超越,秉持上位思维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核心素养是高于三维目标的上位目标,要将其作为第一立意指导教学[4],即把培育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做到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出发,又要超越知识教学,实现课程育人。
(二)
教研共进: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衔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首次提出的,必然面临着思维转化和有效落实的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思政课,既要着力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又要尊重学生德育规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互补与衔接。成长中的学生是课程设置的原点,学生思想品格和行为能力的表现具有阶段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汲取的成长能量也因人而异。不间断、长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助于充分把握学生素养发展的现状、规律。因此,我们既要自下而上地开展实证调研以摸清、掌握学生学科素养的现实要素,又要按照2022版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自上而下构建起衔接体系,不断增强对学生个体和学段集体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制订实施提供依据。
(三)
精准设计:处理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转化
课程目标是中长期目标,2022版课标旨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铸魂育人任务。教学目标是短期目标,它通过对五大核心素养的转化融合,以具体化的形式将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渗透进可落实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向教学目标的转化。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的《积极奉献社会》为例,遵循2022 版课标对于课程的规定性要求和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可形成两种教学目标:一是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分述型教学目标;二是聚焦核心素养渗透三维目标的融合型教学目标。【案例1】分述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通过理论掌握、案例辨析、情境体验和实践开展,让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法治观念,形成健全人格,具备责任意识,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掌握“责任”和“奉献”的内涵,掌握自我判断的方法,了解社会实践的流程。

能力:搜集案例,具体分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实例,掌握关爱他人的正确方法,具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看主题教育片,增强关爱他人情感、热心公益实践的意识,具备时代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案例2】整合型教学目标设计

政治认同:观看雷锋精神公益宣传片,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要求。

道德修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分析说明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懂得积极奉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促成良好道德行为发生。

法治观念:集体讨论,就经典案例分析享受服务和承担责任的关系,形成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认识。

健全人格:分享真实经历,了解关爱是一门艺术,对同理互助、关心支持产生共鸣,养成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

责任意识: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并拍摄记录参与过程、总结服务成果,培养沟通协调和服务奉献能力,以“小主人翁”身份主动参与其他德育行动。

形式为内容服务,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转化处理时,我们必须做到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让思政课程真正育人,践行课程目标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