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的颁布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目标是课程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理解2022版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阐释是课程目标落地的关键。因此,以核心素养为研究视角解读2022版课标,有助于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体系,积极对标课程目标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
2011版课标将课程目标内容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涵盖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行为引导、情感体验、价值判断与选择等要素,但是将一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应然目标内容错归、混纳到不同维度中,导致目标内容出现逻辑问题和导向问题。2022版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对既有经验的批判吸收和课改优秀成果的借鉴,实现了目标内容的内涵式发展,其对五大要素的描述是:政治认同是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体现,责任意识是内在要求。这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的全面性。在总目标提纲挈领式的描绘下,各学段目标围绕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分层、梯级、进阶的精细化、过程性设计,架构起目标内容的螺旋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体系。
2011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取向是个人本位价值,即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对其目的的描述是:“为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2022版课标诞生于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目标取向呈现出知识、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综合性特点。从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看,其既强调学科知识,又关注社会发展,同时侧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备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不论是掌握知识、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担起民族复兴大任,本质上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长才能实现,这愈加突显出学生在场的重要性。回归教育的真义,在教学场景中自觉交往、教学相长,使核心素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结构,外化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正能量,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方可实现从学生立场向学生在场的超越。
课程目标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上的具体落实,集中表现为培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这也是教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主线。首先,课程目标解决了“教—学—评”的前提性问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教—学—评”活动,以全面、综合、高位的标准指导课程实施,能保证:在“教”的层面,使思想、行为、能力、品格方面的核心素养浸润学生心田;在“学”的层面,围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内涵;在“评”的层面,实探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其次,课程目标回答了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2022版课标的总目标提纲挈领地从五个方面具体描述了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的要求,学段目标遵循螺旋上升的要求细化了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要求。再次,课程目标解决了“教—学—评”实现一体化的立意问题。2022版课标说明了课程目标的确立原则,立足点是成长中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化了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贯通实施。在课程设置上,2022版课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大厦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2022版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分不同学段,以课例提示、样题示例等形式,具体详细地说清楚了课程目标如何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的问题。总而言之,课程目标作为综合性的指导原则,打破了以往各学段目标割裂、分散和重复的状态,而在总目标、学段目标中渗透核心素养进行一体设计和推进,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效推进和达成的规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的《积极奉献社会》为例,遵循2022 版课标对于课程的规定性要求和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可形成两种教学目标:一是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分述型教学目标;二是聚焦核心素养渗透三维目标的融合型教学目标。
【案例1】分述型教学目标设计
核心素养:通过理论掌握、案例辨析、情境体验和实践开展,让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法治观念,形成健全人格,具备责任意识,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掌握“责任”和“奉献”的内涵,掌握自我判断的方法,了解社会实践的流程。
能力:搜集案例,具体分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实例,掌握关爱他人的正确方法,具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看主题教育片,增强关爱他人情感、热心公益实践的意识,具备时代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案例2】整合型教学目标设计
政治认同:观看雷锋精神公益宣传片,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要求。
道德修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分析说明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懂得积极奉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促成良好道德行为发生。
法治观念:集体讨论,就经典案例分析享受服务和承担责任的关系,形成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认识。
健全人格:分享真实经历,了解关爱是一门艺术,对同理互助、关心支持产生共鸣,养成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
责任意识: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并拍摄记录参与过程、总结服务成果,培养沟通协调和服务奉献能力,以“小主人翁”身份主动参与其他德育行动。
形式为内容服务,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转化处理时,我们必须做到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让思政课程真正育人,践行课程目标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