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理论界对“经验”概念的认识发展

“经验”是认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词汇。如果说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表现在课程形态上就是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课程理论及其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人们在这个基本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对于经验的不同认识会影响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决定教育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考察,有如下几种学说或理论对“经验”的界定具有代表性。

图片唯理论中的“经验”概念。

在希腊哲学里,“经验”和“理性”是相对的概念。“经验”是指身体器官特别是感官与事物的反复接触,接触的结果得到保存和巩固,最后获得预见和实践的能力。也就是说,经验的最初含义是指不以对原理的卓识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大量分散尝试的结果,具有尝试的偶然性。

概言之, 经验具有这样的基本特性:

第一,从经验的来源看:经验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身体器官对事物的反复探索和尝试;

第二,从经验的结果看:经验是反复尝试所获得的预见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从经验的作用看:经验具有偶然性,只有面临的新情境与旧情境相似,经验才能够发挥其预见和实践能力;

第四,从经验的特征看:经验是身体的、片段的、粗浅的、非道德的、变化无常的和混乱的,缺乏科学和理性。

与经验相对立的是理智,后者是普遍的、精神的、深刻的、道德的。

“经验世界只有服从理性的规律,才能使它得到控制、稳定和有序”。可见,经验是低级的,理性是高级的。

“在柏拉图看来,经验指的是习以为常或者把过去很多偶然尝试的净存结果保存下来。理性指的是改革的原理,进步的原理,增加控制的原理。”

可见,这里所说的经验与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经验含义比较接近。

图片经验论中的“经验”概念。

经验论的学者将理性视为普遍原理和先验观念。这些普遍原理和先验观念具有权威、教条和传统的特性,往往比较空泛,必须用经验填充才有意义。 而经验则标志着开放、进步、积极主动、发明创造,“以事物本来面目映入心灵,打开加在事物身上的先入之见的帷幕。”

杜威指出,与柏拉图时代相比,这个时期的经验有两个变化:首先,经验不再指行动和受行动影响的途径, 而变成一个有理智意义和认知意义的名词。其次,把经验看作在实物和自然基础之上建立真理的手段,把心灵看作纯粹属于受纳的性质。

心灵越被动,实物越能对心灵产生影响。实物对心灵的影响就是感觉。由于过于强调实物对心灵的影响,经验主义也被称为感觉主义,或者说是感觉主义的经验论。这就成了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基础。

这一时期经验论的问题是:第一,过分强调心灵对实物的直接依赖和受纳,使经验不可避免地具有被动性和狭隘性;第二,感觉主义隐含着还原主义倾向,从而使经验具有了机械性。

图片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概念。

理解杜威的“经验”概念,是把握杜威教育哲学的关键,也是理解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在界定“经验”概念时,杜威超越了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第一次消解了经验和理智的对立,赋予经验理智和非理智的双重意义。其经验的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经验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部分,主动就是尝试,被动就是接受结果。也就是说,经验不仅是过程——不断尝试,而且是结果——获得尝试的结果。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尝试,反过来,客体又作用于主体,对主体施加影响,留下经验的结果,可见经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经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而是联系的、相关的。经验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的经验才有积累,才有生长。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有生命力;

第三,在经验的过程中,身心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互相促进的。人们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这就是“做中学”,任何割裂身心的做法都会阻碍经验的积累和发展;

第四,经验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有意识的实验。它是对实践全面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实验,这与循规蹈矩和任性是不同的。可见经验也是有目的有导向的,是有思维的积极参与的。

最后,儿童通过反省性思维来获得有价值的、不断重组的、连续的经验,使心智获得升华,所以,经验还具有反省性。

概言之,杜威揭示了经验的主动性、理智性、整体性和反省性,由此消融了“实用的知识”与“理智的知识”之间的长久对立。 经验不是被动、片段、零碎和无目的的,而是主动、联系和有目的的,是有思维参与的。通过身心合一的实验和尝试,经验可以不断积累、重组和改造,从而获得发展。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杜威教育的基本命题——教育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造,其课程教学与评价均围绕着这一命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