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三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内容简介
本单元选自人音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课,以“音乐会”为主题,培养学生聆听音乐和感受音乐的乐趣。歌曲《快乐的音乐会》和《唢呐配喇叭》初步展示了我国民族乐器的部分种类,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认识这些独具风格的民族乐器音色,体验人们在演奏民族乐器时的快乐心情,从而启发学生对模仿乐器音色及探索悦耳音源的乐趣。
作品联系

(一)人文形象的外层联系
本单元的四首作品紧紧围绕“音乐会”这一主题,作品《青蛙音乐会》和《百鸟朝凤》以学生好奇并且乐于参与的“模仿”活动为贯穿,使用身边的小物件和乐器,结合音乐的音效、节奏、力度强弱的变化进行音乐元素的感知和体验。在《快乐的音乐会》和《唢呐配喇叭》的作品中又以体会情绪为出发点,初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的部分种类,将两课在活动设计中紧紧结合。
(二)音乐能力的内在联系
单元整合教学以音乐能力为指向,将音乐活动成为素养落地的主路径,形成完整的音乐单元能力体系,实现核心素养。例如(表1)在本单元中将音乐能力罗列出来,分为三课时,由“点——线(展开)——面(结合)”的串联关系,夯实各项音乐能力。

教学价值
本单元是二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对于整个二年级段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年级学习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在本单元进行简单的组合运用。一年级时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在本单元启发学生的创编能力,并着重感受乐曲情绪,进行正确的律动,重视艺术体验,从而形成音乐素养的提升。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为“音乐会”同一人文主题,与本单元连接,为三年级接触更多的乐器做铺垫。

单元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拍节奏”、“跳舞步”、“秧歌舞”等音乐会活动设计,在多层次的聆听活动中感知音乐节奏、节拍、力度、旋律等元素的变化,感知“音乐会”欢快活泼的氛围和情绪。
艺术表现
通过听、唱、拍、跳、画、创、奏等音乐活动,表现自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及时反思和反馈课堂的音乐表现。
文化理解
通过听、唱、拍、跳、画、创、奏等音乐活动,表现自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及时反思和反馈课堂的音乐表现。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目标
评价目标
音乐课堂的评价意义是为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和改善音乐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状态的真实发生,引导学生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学习目标导向、学习兴趣、情感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反馈,从而真正达到“学”“评”结合。
评价方式
1.课堂随“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音乐行为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个人评价。在整个评价环节中,教师根据每环节目标和教学情况设计具体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记录。
2.多角度评价相结合。设置量标评价表,请学生为评价表画上相应的表情。将听、唱、演、奏、创纳入评价标准,多角度评价学生的音乐发展,并生成个人音乐档案。
3.终结性评价,以小组音乐会的形式呈现,结合学生的量标评价表,自评、他评、师评,最后得到总评。

评价内容
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编创活动、交流合作这几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策略
运用肢体律动、演唱、聆听、对比分析、体验创作等策略。
评价工具
1.自评、他评表格。在学期初将每课时列出,制作空白表格,贴在学生音乐书首页,进行长期、多角度的评价,对学生长期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跟踪。
2.钉钉。利用班级钉钉群中的图像、视频、音频功能,对学生的课后掌握进行线下跟踪。
单元教学建议
1.由点到面,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重要环节。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歌唱课或者欣赏课中,以培养学生听觉习惯为导向,由点到面铺展开,逐步涉及各音乐领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由小到大,设计环节突出作品特征
在重难点的解决上,主动挖掘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从作品的小段落、小特征入手,设计符合作品特征的环节,由小段落的音乐体验至整个音乐作品的理解,充分体验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训练从局部到整体的音乐视野。
3.由近到远,单元关联建构教学活动
通过音乐能力的排列,可以发现音乐教材中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能力上呈现递进关系,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分休止符,在本单元略微提及,本单元“跳舞步”活动为下册第5单元“快乐的舞蹈”学做傣族舞蹈动作作铺垫,以及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合唱。在单元主题方面,单元与单元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如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为同一人文主题“音乐会”,为保障学习的连续性,教师运用大单元的框架进行教学设计,由本册教材延伸至同主题或同音乐元素的其余教材
第一课时《快乐的音乐会》
【教材简析】
快乐的音乐会》是一首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2/4拍,一段体的分节歌,这首歌紧密、级进、流畅的旋律不时地插入八分,四分休止符,使得旋律收放有度,极尽得意地炫耀了小乐手吹、拉、弹、唱的技巧,风趣的对白加入使歌曲略有停顿,引出第三句转句,一个小小的低回,噢!原来是吸引了小动物“听众”跟着高兴地蹦跳,音乐会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歌曲活泼欢快,耐人回味,是一首让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较高,善于模仿、喜欢律动及游戏的形式,但创作、探究意识不强,用创作歌词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学生对于休止符的掌握还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选择适宜的音乐游戏方式,保持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活泼跳跃的声音表现歌曲《快乐的音乐会》的欢快情绪。
2.能根据乐器特点为歌曲创编正确的歌词,并演唱。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小猫小狗头饰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暖场准备——拍与唱,感知休止
向上滑动阅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发声练习,引导学生用轻巧松弛的声音歌唱
2.在拍节奏练习中,解决八分休止符的难点句
3.引导学生养成看指挥的好习惯,体验由弱到强的声音效果。
(二)活动步骤
1.随《快乐的音乐会》律动进教室。
2.节奏模仿,了解休止符

师:老师在哪个地方加入了响指呢?
3.用松弛、轻巧的声音唱发声练习
4.根据指挥手势进行由弱到强的练习过程。

(三)活动评价
学生能够用松弛的声音发声,能在休止符处准确加入捻指,在教师指挥时能体验声音的强弱。
(四)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回归音乐基础,从基础节奏入手,加入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律动,让学生在“玩节奏”的过程中,克服休止符的难点,自然而然得加入“di,da”练习,在休止符处加入响指,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音乐知识,熟悉歌曲旋律,同时感受到轻松、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体验。

活动主题二:助兴开场——听与赏,模仿演奏
向上滑动阅览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二拍子的节拍特点及强弱规律。
2.引导学生关注对歌曲的聆听,熟悉歌词。
(二)活动步骤
1.感受歌曲,熟悉旋律
师:音乐会开场啦,动听的歌声传来,此时音乐会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2.直揭课题
3.为歌曲伴奏,感受二拍子的节拍特点
师:这样欢快的音乐会,让我们用拍手为他们助兴吧!想一想,用二拍子的拍手方式还是三拍子的方式合适呢?
4.了解歌词,模仿演奏
师:都有哪些乐器在音乐会上演奏呢?能尝试用动作表现吗?
生: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
【细节处理】教师跟随音乐模仿演奏乐器的姿势
(三)活动评价
学生能够乐于聆听,乐于模仿,感受歌曲的情绪,能够积极体验、了解二拍子的节拍特点。
(四)设计理念
通过聆听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并运用对比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中进入深度学习,了解二拍子的节拍特点。通过直观的乐器图片和教师的示范,学生乐于模仿演奏乐器,进而加深对歌词的记忆,引发学习兴趣。

活动主题三:个性表演——唱与作,“声”“思”乐动
向上滑动阅览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借助图谱,准确演唱八分休止符。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能够体验合作,创编符合节奏、意境的歌词。
(二)活动步骤
1.出示小胡琴图片,简单介绍小胡琴
2.师引领学生用带有弹性的声音唱难点句。
师:谁听出小胡琴演奏的声音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