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1、故事情节中矛盾冲突的作用。
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在老支书指挥乡亲们排队过桥的故事情节上设置了四次矛盾冲突。四次矛盾冲突是文章的骨架,矛盾冲突的特点:如此之多,如此集中,连续不断。四次矛盾冲突主要有三个作用:1、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而真实,深入人心。2、让故事情节变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四次冲突由量变到质变,为文章的结尾(最大的高潮)起到了很好的蓄势作用,没有这四次冲突,文章的结尾将显得突兀,不自然。
2、如何成功构建小说的最高潮。
四次矛盾冲突和文章的结尾应该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我们要破解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写作密码。
对于高潮情节的设置,通常需要一个过程来进行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情节设置时必须注意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高潮必然处在发展过程之后,如果没有“过程”的形成和反复跌宕,在小说情节上还没有形成足以调动读者的心理力量,这时即便出现了高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构成尖锐的冲突与高峰。因此,在没有形成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安置高潮就会显得突兀和不自然,就会失去应有的感染力。
四次矛盾冲突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感,暗示老支书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四次矛盾冲突不断积蓄力量,为了在最后一刻爆发。
学习目标:
1、理解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感受矛盾冲突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2、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是怎么被突出的。
3、欣赏欧亨利式结尾并尝试练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感受矛盾冲突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难点:练笔欧亨利式结尾。(尽量设置几次矛盾冲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西游记》里有一则非常经典的故事——《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要保护唐僧,白骨精千方百计想吃唐僧肉,所以孙悟空和白骨精产生了矛盾冲突。同学们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还和谁产生了矛盾冲突呢?
预设:和唐僧产生了矛盾冲突。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矛盾冲突呢?
预设:
生1、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生2、孙悟空英勇顽强、嫉恶如仇、忠心护主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3、唐僧善良、迂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名著《西游记》很自然导入主题——矛盾冲突,为后面学习四次矛盾冲突做好铺垫。)
二、寻找矛盾冲突,发现情节的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20自然段,作者在描绘老支书在指挥排队过桥时设置了几次矛盾冲突?请在文中找出来。
预设:
第一次矛盾冲突:(人多桥窄的冲突)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第二次矛盾冲突:(老支书与党员的冲突)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第三次矛盾冲突:(老支书与小伙子的冲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第四次矛盾冲突:(老支书与儿子的冲突)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矛盾冲突的特点:如此之多,如此集中,连续不断。
(设计理念:让学生聚焦四次矛盾冲突,读小说应该关注文本的故事情节,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
三、有滋有味地读
1、个别读。
抓住关键词(冷冷地、冲、揪、吼道、凶得像只豹子),
读出人物的语气(心急如焚、不容置疑、怒气冲冲),
读出节奏(短促有力)。
2、情境朗读。
当面对乱哄哄的人群时,老支书用铿锵有力的声音稳住了局面,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当人民群众与党员发生冲突时,他的声音是那样的坚定有力: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当有人插队时,他是那样的冷酷无情,那样的凶神恶煞,读: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当面临生与死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读: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设计理念:语文课要重视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做到披文入情。从而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聚焦四次矛盾冲突,发现秘妙
小组合作学习:作者在描绘老支书排队过桥时设置了四次矛盾冲突,可谓是矛盾冲突如此之多,如此集中,连续不断。这四次矛盾冲突有何作用,特别是与文章的结尾有着怎样的关系?
1、出示:学习单。
矛盾冲突 突出人物形象的什么特点 是怎样突出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预设:
生1:从这四次矛盾冲突中,我感受到了老支书是一个在人民群众中特有威望,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生2:从这四次矛盾冲突中,我感受到了他是一位有原则,大公无私的好领导,同时他是一位好父亲,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
小结:这四次矛盾冲突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更加的深入人心。
2、(对故事情节的作用)
预设:让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矛盾冲突让文章的故事情节变得有波澜,有起伏,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
五、赏析结尾。
同学们四次矛盾冲突与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先来关注文章的结尾。
出示文章结尾: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有感情地朗读。
(轻轻地,用发自内心的声音去读。)
2、这篇文章结尾好在哪里?
预设:这篇文章结尾的最大魅力在于意外,同时文中的“瞪”和“推”这两个词语为下文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埋下伏笔。
小结:这种结尾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最大的魅力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是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发人深省,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学习微型小说应该关注它的结尾,让学生尝试创作欧亨利式结尾。)
六、如何成功地构建小说的最高潮
小说的结尾是文章的最高潮,假如不写这四次矛盾冲突,直接写结尾可以吗?
预设:
生1:不写这四次矛盾冲突,文章的结尾不成立,将会变得平淡无奇。
生2:这四次矛盾冲突对文章的结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
生3;这四次矛盾冲突把读者的情感充分、彻底地调动起来了。
生4:后面两次冲突暗示了老支书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小结:这四次矛盾冲突不断地积蓄力量,为了在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高潮)的释放,这种写作技法叫做:蓄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四次矛盾冲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好铺垫。)
七、总结。
同学们,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我们创编故事时候,可以设置几次矛盾,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深入人心,让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为文章的结尾起到很好的蓄势作用,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揣摩文章的写作技法,让学生在创编故事是尝试运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迁移运用
把小说《修鞋》的结尾去掉,让学生去创作。
要求: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多设置几次矛盾冲突或悬念。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语文能力训练得到强化。)
九、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
1、丰满
2、一波三折。
3、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