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分数的意义”。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本节课由校园艺术节话题切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分数的数学问题,为接下来研究分数的意义提供研究素材。“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唤醒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已有经验。这一环节简洁有序,直奔主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本环节,通过解决“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红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回顾三年级学习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勾连分数初步认识与再认识,将学习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把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感受单位“1”,感悟分数单位。
①把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探究后,在交流中通过两种不同想法的对比,以及对4块橡皮泥的一圈一画,对“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建立单位“1”的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交流中感知:分数研究的就是部分与整体的一种关系,同时体会到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可以用“1”表示。在得出的分数中找出最重要的一个数,也就是1/4,感悟分数单位。
接下来通过对比前两个问题,进一步体会: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平均分的总量不同,1/4表示的具体的量也就不同。
②把4张纸和6张纸平均分,深入体会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过程,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是突破本课难点的关键。本环节,通过解决“每人分得黄色纸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绿色纸的几分之几?”两个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可以看作单位“1”,并且继续通过找一组分数中最重要的一个,再次感悟分数单位。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认识单位“1”。
从自然数1到单位“1”是学生认知的一个跨越,通过对比今天认识的1和以前认识的1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单位“1”,这里密切联系本节课的素材,使学生理解起来并不突兀。
(2)总结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分数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本节课学生经历了多次理解分数意义和感悟分数单位的活动,学生自主总结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也是顺理成章。概念建立在丰富的素材基础上,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练习题的设计独具匠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孕伏。
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梳理认识分数、整数、小数的学习要素,发现只要研究数就可以从读、写、意义、计数单位四个方面进行。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建立认识数的数学模型,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一致性。
图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关键能力”“学科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多维度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