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七单元《金字塔》解读
原创 杨瑞霞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3-05-25 00:02 发表于北京
文/杨瑞霞
一、 文本教学解读
课文《金字塔》编排了两篇短文,分别是穆青的散文《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了古老文明的遗迹——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及作者观赏时的万千思绪,穆青的语言清新致远,留给读者无边遐想。“金字塔夕照”的标题引人入胜,它颠覆了平日的正常语序,如,夕照下的金字塔,别出心裁地把动词“夕照”后置,虽少了些正常语序的规整与秩序,却多了些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课文第一自然段“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是全文的中心段落。后面的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金色”展开描写的。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在夕照映衬下熠熠生辉的金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远远望去,古老的金字塔像漂浮在沙海上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没有亲眼目睹过金字塔这一古老文明遗迹的我们,当然能头脑冷静地判断:金色光源一定不是从金字塔那里放射出来的,而是夕阳的照射作用,但是亲眼目睹了金字塔这一人间奇迹的作者,怎还能头脑冷静地去判断呢!“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雄浑的画卷啊”,作者已经深深地被这如同纯金铸成的古老金字塔的壮观景象所震撼了。
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再次证明了我的推测。“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果金字塔不是作者少小时候就痴迷热恋的建筑,为什么会听到过许多关于金字塔的传说呢?肯定不会有哪个人会无缘无故地拉住他要跟他讲金字塔的传说吧,一定是他出于对金字塔的痴迷,缠着别人跟他讲金字塔的传说,甚至有可能因为金字塔,他开始热爱上了阅读。有了少小时候与金字塔有关的记忆联结,“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作者将金字塔称作人间的奇迹,多半与金字塔的建筑过程有关,那禁不住激荡的万千思绪,也一定是与少小时候的种种关于金字塔的传说的主动建构吧。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道“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不妨联想一下,“金字塔晨曦”,“金字塔月夜”又会是一幅怎样辽阔宏伟的画卷呢?结尾处,作者再次强调了自己为什么对这大漠夕照中的金字塔如此痴迷,因为在那一片迷人的金色中,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境界,一种使人充满豪迈感受和无边遐想的境界,一种禁不住幽思怀古的境界。如此结尾也是对题目中“夕照”的呼应。
非连续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主要围绕“不可思议”在做文章。
课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基本信息:用“开罗郊外”地标指示图点明了胡夫金字塔的大致位置;罗列了胡夫金字塔的重量、塔基面积和体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单位换算的能力,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金字塔的重量、塔基面积和体积等单位数值进行换算,如,塔基面积约5.3万平方米,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这也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迁移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文还用立体图呈现了塔高和塔基边长,并配以文字说明;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年代、规模、建造工艺等。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古埃及当时的基本情况,如,尼罗河泛滥的情况、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尼罗河上游的采石场信息等,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资料,对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进行大胆且合理的推测。
非连续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文本价值更倾向于实现单元习作目标“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联系单元习作要求可发现,教材对于如何实现习作目标进行了大致指导,即,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其中,搜集材料是指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介绍古代及当时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就给我们作了示范。撰写习作时建议我们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正是采用了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
基于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
2. 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3. 通过对比阅读,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交流对金字塔的了解,以及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