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国开学校听五年级两位年轻教师执教《珍珠鸟》,课后交流了一些想法,整理如下。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均为散文,所写对象为不同事物,方式上有的借助叙事如《落花生》,有的直接状物如《白鹭》,但在文章结构上有明显的共同点,课后题中也有明显提示:《白鹭》课后第2题“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落花生》课后第1题“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桂花雨》课后第2题“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这三个问题都在引导发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之一:从不同角度写出事物特点。《白鹭》“几幅画”,《落花生》“几方面”,《桂花雨》“几故事”,都类似板块化,那么《珍珠鸟》呢?浏览课文就能够发现,可以看作“几部分”:先用小部分文字写大鸟,后用大部分文字写雏鸟,其中写雏鸟又是“几幅画”,只不过《白鹭》的画面相对静态,雏鸟则动感十足——这便是从单元课文共性中提炼出的阅读框架。
上文提到的提炼阅读框架,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思维的建构,是针对课文整体结构而言的,在以上阅读中能够发现课文内容的重点在于雏鸟部分,在于雏鸟与人逐步亲近的过程。接下来就可以探究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一过程、一步步表达情感的。
这里有很明显的三条线。其一顺序词:起先—随后—渐渐—先是—便—然后—再……其二活动范围:叶间探头—钻出笼子—笼子四周—屋里—书桌(较远-杯子-稿纸-笔尖)—肩上;其三人鸟互动。三线同步,且具有鲜明的进阶性:时间推移、距离接近、互动亲密,体现着两颗心的无限接近——“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阅读中提取到这些信息,整理成适合多维度交织且进阶性表达的思维导图,如表格、阶梯图、时间轴等,写作思路、表达方法、情感变化等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这份图表需要学生自己制作,期间,所需关键词来自对课文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整理,完成整个过程并为大家进行解说则需要对课文的深层品读。
“迁移”是重要的思维能力,说得简单直白些,就是让学生能以此方法解决彼问题。
如第一部分提到的“关注单元课文共性,提炼阅读框架”,发现了这个框架,进一步想:它仅用于同类阅读吗?不是的。对于读者而言,这确实是一种“阅读方法”,然而这个框架原本在哪里?当然在作品里,也就是说,是由作者创作而来的。那么,这显然是作者的写法,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写作方法”。《珍珠鸟》这篇文章,不仅框架可借鉴,细节更是。人与鸟的互动镜头、鸟儿的样貌动态,无处不流露着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不是说出来的,是在细节中流露的。
在阅读中发现的方法,大多既是读法也是写法,只看迁移思维有没有跟上。跟得上,才拥有了“读写结合”教学的基础。本单元每篇文章都是极好的习作范本,它们组合在一起,从框架到细节都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哦,可以这样写事物,可以这样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