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3.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学时时长:3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闰土前后的变化,并探讨闰土产生前后变化的原因。
预习任务:通读课文,对闰土的人物形象做旁批,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预习任务导入新课学习。
任务/环节一:小组活动,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闰土全面客观的评价,形成共识并展示交流。
要求:全员参与,积极发言,评价有理有据;形成本组对闰土全面而深刻的评价。 

 

任务/环节二:依据文本并结合社会背景,探讨闰土前后变化的深层原因。
要求:精读闰土与“我”二十年后见面的语段(55-77段),分析闰土前后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小结:在社会的巨变中,闰土作为底层的劳动人民的一员,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他由原来的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令人痛心。同样的时代冲击下,其他人物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我们期待下节课的讲解。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此系课后作业,意在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体会,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以小卷形式发放给学生。用时约15分钟)
1.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
【解析】答案示例:没有消失。
依据:①我的母亲曾对“我”说:“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②闰土得知“我”要回来的消息时,对“我”母亲说:“我实在欢喜的了不得。”
③在贫困的情况下,还送给我“干青豆”。
④闰土看见“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2.闰土让“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他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说说闰土这两种行为有何联系和不同。
【解析】答案示例: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3.班级要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补充舞台说明)
(1)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完成剧本中的舞台说明。
课文原文(节选)
课本剧《故乡》(节选)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语气:①                )啊!闰土哥,(迟疑了一下)你来了?
闰土(恭敬地)老爷!(动作:②                  )
【解析】答案:①所填舞台说明能体现出“我”的兴奋。
示例:兴奋地(喜悦地,高兴地,激动地,惊喜地,亲切地)
②所填舞台说明能体现出“闰土”的恭敬。
示例:后退两步,鞠躬(鞠一个躬;弯下腰)
(任务二:选定背景音乐)
(2)你为上面的情节选择背景音乐,最适合的一首乐曲是(      )
A.《欢乐颂》(激昂、恢宏)       B.《秋日私语》(舒缓、轻柔)
C.《秋窗风雨夕》(伤感、悲凉)   D.《简单的礼物》(轻快、活泼)
【解析】答案:C。因为“我”与中年闰土之间已经有了深深的隔膜,并不如预想的那么欢悦。
(任务三:设计服装道具)
(3)道具组为课本剧表演设计服装。请从下列图中选择适合“闰土”这一角色的服装并说明理由。
  
选择()
【解析】答案:选择:A
理由:短式上衣是劳动人民的服装,能够体现出闰土的身份特点,与小说《故乡》中描绘的衣着相似,服装上面的补丁能够体现出中年闰土此时家境的艰难。(长衫代表一种身份,与贫苦劳动人民的短衫相对;马褂一般套在长袍之外,不符合闰土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