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识,让其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知识,实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工,有机地串联起来,化繁为简,以直观的形式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脉络逐渐清晰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组块,以便学生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一、启用思维导图,研读教材,明确目标

1.初读教材,把握体系

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读懂该内容编排的前后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知识前后的内在联系和层次,正确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的教学任务是一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这一模块的知识,共包括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单元的“观察物体”和第四单元的“有趣的图形”。其中“观察物体”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主要是对一个实物的观察,观察的范围只限于学生能控制的、“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空间,而且观察一个物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但是要求一幅图不超过3个方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观察的范围便会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区域。另外,“有趣的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便将这两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整理如下:

图片

2.深读教材,理解意图

读懂教材是前提,读深教材是关键。教师应把握教材思路、知道编者的编写意图,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展现数学魅力。

本次的教学内容共有4题,包括了“我学到了什么”中的“连一连”、“拼一拼”;“连一连”这个情境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观察物体”的内容,教科书呈现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小猴骑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拼一拼”这个情境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教科书呈现的是用七巧板拼成小房子,引导学生复习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征。还包括了“巩固练习”中的第8题和第9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思想和方法。

3.细读教材,确立目标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立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才能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蕴含的知识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图片

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让我在研读教材中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抓住要点、关键和本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对知识体系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思考。

二、借助思维导图,回忆梳理,建构网络

回顾知识是整理与复习的起点。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主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设计时,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引领,将单元的重难点有机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回忆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1.精选整理复习的导入点——源于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整理复习“观察物体”这一板块知识为例:先创设笑笑和淘气观察面包车(两个角度观察物体)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连”的过程,回忆观察方法;再通过给小猴拍照(三个角度观察物体)这一情境,不仅归纳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又总结出观察的结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后精心设计了拍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想象判断”的过程,获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通过“看图观察”和“实物观察”两个不同维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2. 抓住整理复习的重难点——帮扶整理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年龄小、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特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帮扶整理,不但要明晰知识点,而且还要解决易错点及困惑点。以整理复习“有趣的图形”这一板块知识为例:先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房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七巧板,启发提问“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特点的回忆,一定会发现:七巧板中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没有长方形呢?问题生成后,我便顺势安排了“用七巧板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到七巧板变化无穷的魅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又抛出“七巧板能拼出圆形吗?”这一个问题,学生在大胆猜想、操作验证、总结规律中得出结论。“有趣的图形”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分散,不容易衔接起来,因此,我进行了合理地取舍,巧妙地重组,紧紧围绕七巧板,以一点串一线,连一面,通过梳理、操作、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有效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体现知识的点线结合——导图意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精练地整理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如图2)对该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与复习的知识也可以学习的如此美妙!

图片

(图2:本节知识结构图)

三、巧用思维导图,反思教学,提升能力

1.认知学生,因材施教

在“整理与复习”中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先练后理型,这种方式一般在低年级用得较多,因为学生之前没有上过整理与复习课,所以课上由教师带领,先把知识对应的练习题完成,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我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第二种是边理边练型,这种方式多用于中年级,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整理知识的经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整理复习的方法,此时,教师可以把要复习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学生课下自主整理,课上汇报交流、订正练习,达到边理边练的目的。第三种是先理后练型,这种方式是目前高年级课堂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整理复习的方式,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方法,这些都为有效实施此种流程提供了基础。

2. 归纳应用,拓展提升

“整理与复习课”中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理——联——练——延”,理——回顾“知识点”,回顾知识点是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与再现,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从达到而及时查漏补缺的效果。“联——形成知识网”,就是将平时教学中零散的知识点系统整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练——弥补缺漏点”,査漏补缺是整理与复习课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漏”和“缺”在哪里,在课上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做到有的放矢。“延——提升解决力”,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练习题,特别需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可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或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目,拓展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

四、使用思维导图备课的优势

1.简单高效,清晰明确

传统的备课,教师的教案大多以文字表达为主,按页书写,前后不易统筹连接,费时费力。而运用思维导图备课,教师能够在一张图上记录并显示各种思路和组织的关联性,字虽然不多但表达出来的内容很充实。我们能够清晰看出一节课的各个环节的结构特征,既避免了无趣的文字负担又增加了备课的实效性。

2.融会贯通,发展思维

数学学科是一门不断更新、先进活跃的学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利用思维导图备课,改变传统线性思维的单一性,发散思维并很好的连结各个知识点。为教师的备课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视觉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教师以全局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并增加思考的弹性及教学灵活度。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能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合理安排,这就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思维导图是进行知识模块整合的粘合剂,“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应做到精心设计,精选题目,科学组织,高效复习。要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紧密性。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带着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