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我的语文课堂竞争教育实践

一、中职语文学科的现状及其特点
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动机不强,大多数抱着“混”的态度,混文凭,工作好找一点;混时间,长大一点再去工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抱着随意的态度,学不学随意,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不关心。
一次,我讲《我的母亲》一课。课间,我问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你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她含着泪说:“我有五年没有见到妈妈了,我几乎快忘记她长什么样子了。”家长不仅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关心,简直就是做家长的失职了。这以后,我在我所带的班级做了相关的调查,三年、二年没有见妈妈的同学很常见,一年没有见到妈妈的有九成,他们的妈妈在外面打工,基本上一年回一次家,有的情况不好或是为了节约一点钱,选择两三年回一次家。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中职教育,特别是中职语文教育更加任重道远。语文教育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更要重塑他们的学习信心,抚慰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到书籍中去吸取养分,取得继续发展的原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是公共课,类似基础教育里面的“副科”,这就决定了学校、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学校每周安排2个学时,学生只要求及格,这样使得中职语文教学地位尴尬,甚至可有可无。
当然,中职语文的学科现状也衍生出了它独有的特点:摆脱了初高中升学压力,内容上选择性更大,更灵活;目标上更注重学生本身的发展,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需要赶进度,更注重实用性。

二、竞争教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体现
教育竞争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在相互独立平等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规则,为最先达到预期目标而奋进的过程。
我这里的竞争教育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活动中围绕所学习的知识问题形成的争强取胜局面。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的能动的、积极向上的表现。旨在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结合,尊重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趣。

1.引进竞争教育的理论基础。青少年心理活跃,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但不太稳定,难以持久;有求新、求奇的心理,对四平八稳的课堂不大感兴趣,若采用鼓励、竞争的办法,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中职生在课堂上很少有人举手发言,课堂气氛不活跃,如果采用了竞争的方法,尤其是小组积分的形式,往往会激起部分学生的求胜欲、集体荣誉感而勇于举手发言。
2.竞争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必要性。中职课堂,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不像初高中那样,用考试去衡量当堂、当天或本周、本学年度的成绩,用分数去说话。中职学生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感觉不到明显的效果,很多能力都是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比如对表达能力的培养,平时常常在说,上课的时候也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而只有面临某个场景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提升了,而这种机会,往往是在学生参加工作之后。
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只能是语文内容本身或者是语文课堂。众口难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甚至包括教师自主选择的内容,并不一定符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更何况,中职生大多数都是应试失败的孩子,语文内容本身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找到他们的兴奋点。而竞争教育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
青少年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胜心理。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根据他们的现有水平提问,采用积分的形式,对了就加分,错了不扣分,对积极思考且回答正确的同学以极大的鼓励,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他们以前几乎没有过的,这样更进一步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由于没有扣分,这鼓励了他们大胆试错,而不至于龟缩不前,最后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的课堂,就是有生气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参与合作意识、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从而让学生逐步爱上语文,爱上学习。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运用竞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竞争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竞争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先进带动后进,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生意盎然。要达到好的效果,具体实施是关键。

1.形式。竞争形式多样,但以小组形式进行更好。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6人左右一组最好),讨论、交流,再上台展示,然后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评价。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上课的时候,小组长抽签,各小组对抽到的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陈述、讲解,同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陈述或帮助解答疑难。或者按照班级原有的组,一般是四个组,采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倍加分,最后整组算总分,对分数高的组给予鼓励,这适用于作业讲解课。我这样实践过,效果不错,能充分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还能让学生在课下作业的时候,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比如我在做字音专题复习的时候,同学们能找出每一个错处,如果是多音字,能找出它的多种读法,并且标明出处,有时还能对某个字音提出质疑。没有主观能动性,也就只是给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罢了。
2.过程。每个上讲台阐述的同学,按照一定的步骤:我们小组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的观点(或答案)是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回答完所有的疑问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当所有同学都没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如果觉得还有欠缺,可以根据当时的场景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在学生的问题上进行追问,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台上的同学先回答,如果觉得困难,可以请同组的同学回答或进行补充,如果同组的同学也有困难,可以请其他组的同学回答,如果其他组同学也存在疑问,可以请老师解疑。当然,人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师也存在疑问,我们可以存疑,到课外查阅资料,或请专家回答。
3.规则。开始讲解之前,教师讲清楚规则。例如:每个小组,派到讲台上讲解的同学,满分10分,分别为:知识正确(5分),语言精炼得体(2分),普通话较好(1分),声音宏亮(1分),教态(1分)。赋分不是一成不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质疑环节,每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2分),回答正确(1分),对较有深度的问题,回答正确(2分)等。当然,规则都有师生共同商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期达到不断激励的作用。
4.评价。由老师或者每组的小组长给出分数,同学们监督,分数最高的组胜出。对胜出的组冠以“智慧小组”、“最佳表达小组”等称号,并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评出表现最好的个人,冠以“智慧之星”等称号。
5.效果。获胜小组组员得到全班同学的肯定,以及老师的赞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完成一次对自我的肯定:我也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回答问题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也能好好学习。我们知道,中职学生,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学习上他们很少得到赞扬,鲜少有成功的体验,在学习上基本没有自信心。小组竞争学习方法,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他们学习的动力,让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其他科目的学习上,表现的更加自信,更加积极。

四、
竞争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内容的选择。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应同一种教育模式。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要采用竞争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简单一点。对于同年段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中职生可能就是难题,所以在选择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水平,否则很难引起兴趣,调动积极性。其次,应选择适合竞争教育的内容。比如对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等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适合,但像作文,需要较长时间的一个独立思考和实践过程,就不太适合,而应该另辟蹊径,选择别的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在运用竞争教育时,它可能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根据上课的内容,课堂的实际情况,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加以辅助。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教学的形式也应该根据当时的课堂场景,随时变化,寻找在当前场景之下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等。
3.过程的趣味性。中职生虽然是处于高中阶段,但他们比同龄的孩子注意力更容易分散,课堂上容易走神。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趣味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先举手的先回答问题,但有时一个问题,几个同学同时举手,又分属于不同的小组,怎么办?我采用“石头、剪刀、布”等游戏的方法,来决定谁来回答,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兼顾了公平性原则。
4.评价的客观性。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客观公正,如果主观臆断,掺杂自己的喜好,既不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也会伤害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难以调动,竞争教育在课堂上的运用,也会变成空谈。我们可以采用小组长给分,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来保证公平性;也可以直接采用计算总分的方法,来鼓励参与面。具体的实施时,要根据当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选择,已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运用竞争教育,让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让中职学生“动”起来,能够充分激发人的元动能,重拾学习的信心,为今后就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