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文体多样,比如有童话、小说、古诗、小古文、散文、说明文等等。他们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统领下,有的同一文体构成一个单元,有的散落在各个单元之中。小学语文学科组将以“掌握文体特点 运用有效策略 提高教学实效”为主题进行系列版块内容推送,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和所教年段学生的学情,开展“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里有方法”的语文教学,切实将减负提质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读懂小说并不难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武侠、科幻、悬疑、当代等小说。按照体制又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刻画人物上,小说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不少小说题材的课文。比如四年级《小英雄雨来》《芦花鞋》《“诺曼底号”遇难记》《桥》《穷人》《在柏林》等等。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懂小说呢?

一、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重点,确定教学目标

每篇小说由于教材所在年级和所处单元的不同,承担的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小英雄雨来》《芦花鞋》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能够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情节。因此,这两篇小说要让学生学会拟小标题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认识人物形象。而《“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不难看出,此时,由整体把握走向聚焦细节,感受人物品质。这是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人物。再到六年级上册《穷人》《在柏林》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至此,在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中,实现了对小说三要素的综合把握。

了解了教材的编排序列,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重点,就可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到不抢跑,不越位。

二、整体建构教学活动,走进人物内心

增强教学的整体性设计,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是新课标的要求。在进行小说类教学时,更要避免支离破碎。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遇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逃生,自己却随同游轮沉没的感人故事。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心地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以及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要让学生从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去触摸其背后思考的内容。通过海难发生时、进行自救时乘客与哈尔威船长的不同表现,来体会他们都在考虑什么?以此为主线问题组织教学,进而体会利己与舍己的强烈对比,这样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步高大起来,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三、借助阅读课外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任何一篇小说的创作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相关的,因此,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可以更好的理解小说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比如,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作家管桦曾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象的。他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了解到这样的时代背景,学生就可以对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有更加真切的理解。

四、通过开展关联阅读,认识小说的基本特点

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小说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不妨让学生把学习过的小说联系着再读一读,从而发现小说基本的文体特点。还可以比较着读一读,发现写作的不同之处。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品质;《穷人》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人物品质。从结尾来看,《在柏林》“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而《桥》课文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年轻人的关系,让人感觉更加悲壮,更加感人。通过联系着读,对比着读,学生可以发现小说结尾采用不同方式的表达效果不同。情节安排的不同,对表达文章主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关联阅读中,学生还可以发现小说更多的特点。

掌握了文体特点和教学的路径,读懂小说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