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解读
“寓言是生活的镜子。”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很明显,这一单元主要就是要学习寓言故事。本单元围绕“寓言故事”展开学习,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之后,第二次出现的文体单元。从学习内容上判断,本单元主要属于“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综合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单元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考量。

一、 学习内容概述
第三单元里面有4篇选文,3篇为精读课文,分别是:《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一篇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每一篇故事都蕴含着深刻道理:《守株待兔》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有心存侥幸,指望好运气过好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埋在土里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了。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处尊重,和睦相处。《鹿角和鹿腿》则讲述了一只鹿狮口逃生的故,它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寓言,《陶罐和铁罐》属于当代寓言,《鹿角和鹿腿》出自《伊索寓言》,而《池子与河流》是诗歌形式的克雷洛夫寓言。这个寓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寓言”并非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对比一二年级寓言故事出现的位置,我们不难发现编排的不同,这一单元是专门编排的寓言单元。《乌鸦喝水》出现在一年级上册,它的课后题是“朗读课文,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水的”;《狐狸和乌鸦》出现在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的板块中”。一年级的寓言故事学习主要是围绕讲故事本身进行的,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要总结出故事背后的道理。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的要求是“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和“朗读课文,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到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讲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小故事。这篇课文的阅读题有两个:一是“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二是“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到了二年级,所学的大多是一些成语故事,需要学生根据故事内容,领悟到成语的含义,并且尝试由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引申到生活中出现的具体事例。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还会发现,这些课文在编排上都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到了三年级下册,四则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集中于同一单元。从形式上讲,寓意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小古文、童话、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寓言学习的乐趣。从故事内容角度讲,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人物形象丰满,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故事的精彩,明白寓意。
从语文要素角度讲,本单元侧重于“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读懂”,一个是“明白”。怎样才算“读懂”?怎样又算“明白”?要能够准备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要结合本单元的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以及词句段运用等不同板块来看,还要从寓言的整体角度上去思考。二、阅读训练要素什么叫“读懂”?在《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中,它要求学生“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在《鹿角和鹿腿》的课后题中也指出了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交流平台中更是提出了“这些故事读过以后就不会忘”。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本单元中所要求的“读懂”,首先就是要理解课文,能够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么“读懂”的路径是什么呢?课后题中还有进一步的提示。
在《陶罐和铁罐》中,课后题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并且“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在《鹿角和鹿腿》中,课后题要求学生“读出鹿的心情变化”。这些课后题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能描写去感受人物的变化,读懂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想法;二是对学习寓言的方法给了重要提示——多种方式朗读。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要“明白”,那在本单元,学生怎么样才算是“明白”了呢?我们同样从课后习题入手,在《守株待兔》中,要求学生“说说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这要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要领悟故事背后要表达的道理,不仅仅只是“就故事”论“故事”。
在《鹿角和鹿腿》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在两种观点中进行选择,在《池子与河流》中请学生“说说你赞成哪一种,并说明理由”。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清楚地指出“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旨在让学生能够自己联想生活。根据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明白”在这个寓言单元是指:除了能够说清楚故事背后的道理,还要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陈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排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