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中的其中一篇。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言短意丰,寥寥107字,便将让后世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大同”社会描述得清晰明了,令人心驰神往。
教学设想:
对于一篇短小精悍、思路清晰、句式工整的文言文,我对“文言”二字的落实初步设想如下:“言”这一方面主要依托朗读和翻译(借助课下注释、牵连旧知解决新知、同伴互助等途径翻译课文)进行;对于“文”的诠释和突破,则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字句进行欣赏、想象,增强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启发学生感受到“大同”社会的美好,乃至心生向往。
教学重点:
1.朗读。
2.翻译。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这一社会理想,并对美好的“大同”社会心生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导入。
二、初读,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读。
2.挑学生读,正字音,划停顿。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读。
5.挑学生读。
6.师生共读。
三、再读,读懂文意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自己的文言词汇积累,自主理解课文语句意思。
2.师生互考。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翻译有难度的句子,老师拿重点字词句提问学生。
3.在明白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三读,理解大同
1.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字句,谈谈自己对美好的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师示例:“天下为公”:一个“公”字,让我想起了与之有关的一些词汇:公共、公仆、公德、公平、公正、公益、公物……这些美好的字词想想都让人心生欢喜。如若“天下为公”,那么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公德心,有爱心,善待他人,也被他人温柔以待;所有的事都公平公正,让人神清气爽,内心祥和;所有的物都尽其所用,毫无浪费……这样的社会,我喜欢,我向往。
2.学生畅所欲言。
3.归纳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在理解“大同”社会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五、四读,拓展延伸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心念大同,传承梦想”,一路走来,除了孔子和陶渊明,你还知道哪些人、哪些事迹?
六、小结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每个追梦人应有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尽管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但只要我们有着“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寂寥,同时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相信终有一日,定能邂逅“灯火阑珊处”的那个理想社会。
七、五读,尝试背诵
合上课本,根据提示,怀着对理想社会无比憧憬的心情诵读全文。
八、作业布置
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人人受到 人人都能 货尽其用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人尽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