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双减”工作的整体策略和思路,本站收集了“全国名师”“双特教师”关于“双减”工作的论文、理论文章,这些“双减”论文、“双减”理论文章能够直接接触学生的一线教师、学科组、年级组。这些论文和理论文章重点围绕高质量有效的家校沟通,作业考试改革的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的统筹管理,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和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优质服务属性下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五育并举的理解和举措,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问题诊断、学情分析与在线服务等七大主题,借助融媒体宣传平台交流思考认识、分享治理策略、探索创新方法。期待“双特”能提供更多思考、认识、治理策略和创新的方法。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

倘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背离,学校所提倡的是家长不认可的,学校所要求的恰恰是家庭所阻拦的,那么,“双减”的所有美好设想都会落空。

新教育实验在家校共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它所施行的策略,所探索的路径,对于改革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拓了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学术新天地,最为直接的是为“双减”的切实推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榜样。——叶水涛

“双减”难度最大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匹配,家长对“双减”的接受程度,决定着“双减”的效度,乃至成败。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配合学校教育,教育观念端正,着眼点不在考多少分,而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地成长,旨在让孩子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有完善的人格建构,能够生动活泼、身心健康地发展和成长着,这样的家长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就不会把孩子一会送到这个培训机构,一会送到那培训机构,让孩子疲于奔命。

“双减”深入有效地推行,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便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如果家长的观念不转变,“双减”的持续深入进行会举步维艰。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朱永新教授多次提到,他最看重和最寄以希望的就是家校共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完全匹配,家长和教师高度一致,相互协调,教育才是有希望的,“双减”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否则,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家庭教育背道而驰,这样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家长参与的教育,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是高品质的,因而是没有出路的。

倘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背离,学校所提倡的是家长不认可的,学校所要求的恰恰是家庭所阻拦的,那么,“双减”的所有美好设想都会落空。素质教育推行最大的困难、家校矛盾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教育理念的冲突。如果家长跟老师能想到一起,携起手来共同培育学生,佐助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培养学生的德性修养和健康心理。

新教育实验的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图片

新教育实验的家校共育在江苏徐州风生水起,特别是在徐州的新沂,作为教育局长的王学伦功不可没。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局长,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局长。他任职的几年,新沂教育从在徐州市排名最后,一跃成为徐州市最好的教育区域。新教育实验有力地助推了这一转变,家校共育,教师与家长携手,带来区域教育面貌的巨大改变,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

“双减”,“减”是主要的,但“减”不是目标;“减”是为了增,增就是要增效,要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师生及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方面,徐州市是很好的典范。家校关系为什么和谐,教育生态为什么良好,教育质量为什么大幅提升,这与新教育实验的推进关系很大,做得尤其出色的是新父母学堂。徐州的新父母大讲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网上有数千万的点击率,在全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石启红局长主政徐州教育,这几年大力推行新教育实验,使整个徐州的教育面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最近一段时间,徐州的新父母学堂、家校融合育人的经验,不断见诸江苏的主流媒体,社会反响很热烈,导向性非常好,促进了“双减”在徐州市的积极推进。参加过徐州新父母大讲堂的几次活动,我所看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切,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接受,这二者其实是能够达到统一的。不要过分地低估家长,以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好,发展得好,是要他们成为人上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其实也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懂事,孝敬父母,热爱祖国,身心健康;期望他们爱学习,会创造性,人格完善,倒也不是一门心思要孩子考得好。但这些做父母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孩子成长的心理没有专业了解,所以不免具有盲目性,容易受到培训机构的蛊惑,因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各美其美”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分工的。学校教育主在知识教学,系统知识的教学,这是学校教育的强项。当然,学校教育宗旨在育人,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些应该放在首要地位,但这是伴随着知识教学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

家庭教育则是随机的教育,重在人格的培育,以及审美情趣方面的影响,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获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她的著作被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购买版权以后在全球发行,这在我们中小学老师中是唯一的。

李老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她终身记住母亲说的几句话。因父亲去世比较早,母亲独自把她抚养大,孤儿寡母的日子非常窘迫,但母亲跟她说:“孩子,我们家是穷人,但穷人要有志气,别人的东西,哪怕是一座金山,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要。”她还跟李吉林说:“上等之人自成人,中等之人学成人,下等之人打死也不成人。”李老师说:“我一直记住母亲的话,再怎么差,我也不是下等之人,不是那种打死不能成人的。我要学习,一定要好好学习。”李吉林老师一生勤奋学习,80多岁还在研究儿童,撰写教育论文,一辈子写了28本书,光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就发了14篇文章。《教育研究》是权威杂志,有的教授一辈子也不能在上面发一篇文章,一个小学老师居然能发这么多篇文章。她教的小学生,三年级孩子的作文,能在《人民日报》刊发,而且登了整整一版。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有学校教育的作用,也有家庭教育的作用,母亲对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