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减什么”和“加什么”

—–“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思考

赵黎藜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

一.教育背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生减负工作又被推上热点,基础教育各个方面将有着巨大的变化。双减”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两个要求,一是减“课内”。“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二是减“课外培训机构”。大大减少作业数量,但教学思维水准又没有降,家长提升孩子的需要没有减。重担压在课内老师身上,这就对课内老师提出更高的“质”要求。

二.作业的目的

作业就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对知识达到巩固和熟练的要求。是一场与“遗忘”的战争。作业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统一,要求一致。理想的作业要力争做到“三明”。设计意图明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效果明显。确保“三不”,不随意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不布置时间和难度超负荷作业。

所以作业设计不能是随手拈来(课外习题册),不要原封照搬(复制粘贴),要有一定的流程。

三.作业设计的流程

1.作业设计是流程+方法+理念

基于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合作的集体智慧。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差异,作业校本化编制的内容不可能皆为原创,需根据学情和教情对习题进行加工、组合和优化。让教师在认真挑选后“移、变、仿、创”,从而形成适合的作业校本化。如图1所示。

图片

2. 作业设计包含课内作业+长作业

基于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阶梯式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单元作业分层设计包含课前练习、基础练习、拓展提高、复习反思。长作业主要指通过小组合作,个人探究具体的动手实验,或是调查研究等。再通过复习反思调整,改变,完善校本作业。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片

案例1:杠杆部分作业设计

1.课前预习:

(1)如图3所示,用一根硬棒撬动一重物,你有几种方法?能试着画出使转动的力,阻碍转动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吗?[目的:学生了解动力阻力,了解力的方向]

(2)如果手靠近O点,你的手感觉有什么变化?换一个更重的重物,再试一下。

你会感觉到对手的转动效果取决于__和______。[目的:通过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影响木棍转动效果的不仅仅是力(重物)的大小,还有力与手之间的距离,从而明确引入力臂概念的必要性]

图片

图片

(3)在图4中过点A做直线l的距离。过点A 做力F的距离。[目的: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构建力臂概念,并会做力臂,但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有的学生对过点做直线的垂线段有困难,所以为排除学习障碍,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复习作图。]

2.基础练习:

上课时老师通过实验引导,让学生得知力臂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引入力臂的概念。作力臂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如果通过反复的画图重复训练固然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如果没有以概况为中介,这种迁移是低通路的迁移,效率必定不高。为此做了如下改进:根据图5总结做力臂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_________;第二步:画出_________;第三步:做出_________

图片

学生概况做力臂的程序,并一步步完成相关步骤。之后让学生严格按照做力臂的程序做出更多杠杆的力臂,使学生对这程序形成良好而稳固的定势。

3.长作业: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杠杆,你能找出身边的杠杆吗?要求:(1)试着体验杠杆的工作过程,选择用拍照,录视频或画杠杆模型图等方式,描述杠杆的五要素,在班级交流。(2)根据上一问的回答,你是否想知道与杠杆相关的更多知识?有哪些思考和疑惑?记下来与老师交流。

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个因素或几个因素进行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问题1中,寻找杠杆,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提出问题。从作业反馈看,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挡车杆,晾衣架等工具是杠杆,表明学生认真的观察经历了认真思考过程,虽然作业中画出的力臂还存在明显错误,但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整理,作图等过程,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做机械式训练题不能获得的体验。

“学起于思”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能力之一。从学生对问题2的回答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涉及到杠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因此物理作业可以通过涉及实践性作业,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作业设计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但根本就是要减少“无味”和“无为”的练习,增加“有趣”和“有效”的作业。需要注意以下一些策略。

四.提高作业布置质量的策略

(1)讲究布置作业时间

以前老师布置作业的时间存在太多随意性,但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对应有记忆的曲线。如图6所示。

图片

即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后,越快时间复习能记忆的内容越多。所以在老师上完新课后,立即布置作业,部分学生就可以利用课间或是自习课的时间完成部分内容。在作业中注意以前知识的重复应用,再加以老师及时的点评和反馈,学生自然养成复习巩固知识的习惯。

(2)深究作业题目反馈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同学批改作业,禁止让家长批改作业。这要求老师及时反馈。及时的正反馈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赫洛克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3个组,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存在任何问题都要严加批评;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结果表明,成绩最差的是忽视组,成绩最好的激励组,学习积极性高于其他组。这个实验充分说了及时正反馈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正向反馈呢?首先就要学什么内容,做什么作业。学生听课后就会做大部分内容。上文提到老师上课后立即布置作业,并对做的快的同学及时表扬肯定,及时指出问题并改正。其次要注意订正的方法。老师要做好作业订正的登记工作,完成的学生在名册上及时登记,为了调动积极性,及时订正的同学可以采用额外奖励方式,如加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题目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订正。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让其自主订正,自我反思;中等生在一些难题的订正上采用同伴讨论的方式进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督促。同时为了避免在订正过程中的投机取巧,对应不同的类型的题目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题:订正要写理由;计算题:要先找到自己错在哪里圈出或标出自己错在哪一步;实验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订正,有时可以让学生写出或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通过以上的方式,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订正,并且可以在订正中有所收获。

(3)研究作业题目问法

物理基础重视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目标,只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才能正确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呢?如果仅从学生回答的结果来判断,只关注问题的“结果”,而不关注问题结果得出“过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案例:

如图7所示,甲在水平用力推有小轮的木箱,经过4分钟木箱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50米,乙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同一水平面上推另一木箱,经过6分钟,木箱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与甲相同的距离。则甲做的功___乙做的功,甲的功率_____乙的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图片图片

图7

这是一道常见的填空作业,学生只需要做出选择性判断即可.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便于教师批阅,确定是隐藏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由于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学生有”误撞”的可能,正确的结果所对应的思考过程不一定是正确的。另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障碍没有暴露,所以教师只能凭借经验猜测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此,在保持题干不变的情况下,将选择填空改成说理简答式问题——“你如何判断谁做的功多?谁做的功快?写出分析过程。”从学生的书写过程中,就能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欠缺,审题不清和思维定势等问题。

此外,如果能一种场景包含多个知识点,能让学生体会到更真实的物理情境,在一道题里有不同知识点的提问。比如在上题中,问在上图中甲和乙用同样大小的力推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那受到的摩擦力什么关系?甲车和乙车对地面的压力什么关系?这不仅考察了二力平衡和摩擦力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一个场景中多角度思考分析,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现,设计让学生展现思维轨迹的作业问题,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若学生长期坚持书写思维过程,画图分析,就会逐步学会用简洁规范的物理语言表达观点,解释问题,更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建构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探究同一情境的反复利用

有的老师认为双减政策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家长的负担,却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因为觉得老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时,还在费心尽力的给学生出题目。其实有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用好一个“情境”,探究同一情境的反复利用,既可以让学生思维得到全面深度的发展,又可以让自己“省时省力。”

以初中力学难点“斜面”为例。斜面问题涉及到受力分析,力的平衡,速度大小,机械效率等多个知识点,怎样分层次设计作业,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步步构建知识,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螺旋式的登上知识的“顶峰”。

案例: (1)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请画出其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片

考察点:物体受力分析。内容要求:初二力学,通过物体的平衡状态来分析物理受力。难度:☆☆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滑斜面做功”,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图片

图片

(a)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沿光滑斜面向上 拉动物块,从斜面底部拉到最高处。

(b)比较第 列和第 列,沿光滑斜面的拉力和物块的重力可知:使用斜面的好处是 。

(c)根据实验次数 ,请把表格中 的空缺数据填写完整。

(d)分析比较第 列和第 列,沿斜面拉力与斜面的长度关系可得结论: 。

(e)进一步分析比较: ,可得结论: 。

考察点:斜面和功的原理。内容要求:初二力学,通过计算功的大小,了解功的原理。

难度:☆☆☆

(3)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双面胶将一个 克的砝码固定在 米长的塑料直尺的中间,将直尺的一头固定在桌子的一端,如图甲所示;②缓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乙所示;③继续抬高右端,增大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丙所示。

图片

(a) 该实验中,小明通过_______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

(b)分析三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考察点:压力作用效果和控制变量法。内容要求:初三力学,通过观察尺的形变了解压力大小。

难度:☆☆☆☆

(4) 使重 牛的物体沿着长 米、高 米的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必须用沿斜面向上的 牛的拉力 ,如图所示,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

A. 牛B. 牛C. 牛D. 牛

图片

考察点:摩擦力,多力的平衡,功的计算。内容要求:初三力学综合复习,通过计算掌握多个知识点。

难度:☆☆☆☆☆

同一个情境,不同的问法,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要求水平,让学生在每一次的作业感受体验中,逐步提高思维的品质。如图8所示。

图片

结语:

“双减”政策是要让教育更多的回归到学校。因此,一线教师在义务教育中要发挥的作用更大,要承担的职责更大,并面临来自家长和社会更高的期待。作为教师与其抱怨,不如积极思考。减轻学生作业数量,增加学生思考品质;减少学生课外补习,增多学生接触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