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沉浸式”体验 构建温度型课堂

语文组 刘彦如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需从传统课堂观念和模式下解放出来,依据时代的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终极目标。高中语文课堂历来存在着教师主导、知识灌输的问题,严重限制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本文倡导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构建有温度的课堂,帮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与此同时,要求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通过“沉浸式”课堂,将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获取语文之美、情感共鸣和生活反思。

关键词:语文学科素养 “沉浸式” 温度 教学效益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认识与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现代化、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使高中生既具备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又兼具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等。

一、“沉浸式”课堂的实施背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4个方面、12个课程目标,回答了教师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提示。其中“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向。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课堂都束缚在“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中,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自己作为主导,对学生开展知识灌输,这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新的形势下,教师唯有从传统课堂教学角色、观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灵活借助情境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构建有温度的课堂,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

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会抓住每一分一秒进行知识输出,而不愿给学生太多的自由学习时间,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问题情境、探究情境、互动情境等,都可以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新的课程理念更强调认知冲突后的课堂“生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成熟的教案和课件,“穿新鞋走老路”,重预设而忽视生成的情况很多。

3、限制语文的有效思维,无法深入解读作品。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会模仿,却不能提出自我的创新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不到既科学又经济,往往是“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的重复问题,难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限制了学生的有效思维发展。

4、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过于注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实施与开展,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忽略审美能力这个核心素养的教学点,仅仅为学生讲解赏析和写作的模板,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和背诵。

三、“沉浸式”语文课堂的内涵和优势

“沉浸式”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特定的真实情境,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合理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使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益。学生只有享受学习过程,才能积极投身于学习中。

1、效果性优势

“沉浸式”课堂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而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启迪性优势

在“沉浸式”课堂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规划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知识储备。

3、整体性优势

在“沉浸式”课堂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持续提升学生整体能力与综合素养。

4、发展性优势

在“沉浸式”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学习特点,有序高效地实现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科思维。

四、“沉浸式”语文课堂的具体实施

(一)贯彻师生对话理念

1、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之间只有真正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彼此接纳、教学相长,才能营造充满人性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从 “被动接受的状态”,逐渐转变为“知识主动建构者”。

此外,教师想让学生消除对自己的距离感、恐惧感,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2、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给学生问答留出充足时间。

在一节课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的提问比教师提问更有意义。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与机会,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二)推行参与式课堂互动

1、为学生创建参与环境

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如高中语文课本涵盖大量的古诗词,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或视频播放的形式,使学生沉浸到教学情境中,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2、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可以从学生的发言次数和互动时间来体现,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分配任务等实践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往往事半功倍。

(三)重视课堂导入和情境有效创设

1、合理运用导入方法,提高导入效率。

比如在学习《短歌行》时,为学生播放海浪击石,秋风呼啸的音频,在这样的情境下,介绍曹操著诗时的境遇与雄心,很快就能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这种情景交融方法的运用,是便捷而高效的。

2、创建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有效情境,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获取量也越来越大。很多老旧的情境,势必要被淘汰。好的情境,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新兴、时尚的话题元素、动态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坚持“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则,立足于语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挖掘学习元素,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以《茶馆》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茶馆,以此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茶馆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最终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中。

(四)以沉浸式阅读为本,体味文本的魅力

“沉浸式”教学起源于读,而不是教师的讲授。语文教师应该尊重高中学生的自身阅读经验以及阅读体悟,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平台与时间,坚持将读为根本,使得学生切实沉浸到文章的语言之美中,获得情感体验。

(五)营造情感氛围,上有温度的课

只有富于情感、关注生命的语文课堂才是鲜活的,才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语文课需要情感,这种情感共鸣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融。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及时调整课堂情感的方向。在文本情感隐藏处点拨,在孩子们的情感蕴藏处点拨,使他们情有所悟、情有所感、情有所泄。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色”“荷塘”固然是主要鉴赏部分,但教师应先把握文中暗藏的情感脉络来适时点拨学生,作者的散步是一种散心,路上的空旷和自由刺激着他的那份“不宁静”,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矛盾和纠结,来唤醒学生的共情。

(六)通过“沉浸式”课堂,引导学生反思

“沉浸式”课堂的最终目的在课外,引导学生从他人的生活中反思自己,感悟真实的生活情境,获得深刻的生活感知,以此培养健康的身心习惯。例如,《我与地坛》中表现的是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课堂上,引导学生沉浸式朗读、品味、体验之后展开反思,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困难,激励学生勇敢克服,不断进取和提升。

六、总结

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相关思考以及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率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从而降低在教学上所消耗的成本。本文中所提及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高其自身的基础教学技能,使其在专业水平以及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其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及创新。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先进的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为学生提供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生动课堂,给予学生优质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

参考文献:

[1] 葛月月.把“温度”带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

[2] 杨晓红.浸润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刍论[J].成才之路.2020(15)

[3] 雷舒雅.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4] 王克胜.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5] 张倩男.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情境”课堂实施探索[J].教师博览.2021(9)

[6] 尹赛华.参与式教学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