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为什么要写教学论文?“答案”可能有三:其一,为了总结和梳理之前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并促发对自己音乐教育教学的改进。其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诉诸于公共平台,既是分享也是交流,还可以引发探讨,进而推动音乐学科的研究进展。其三,用可评价的研究成果形式,也就是获奖或是刊物发表,来为自身的教师专业成长奠基。
在这里,结合某次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比赛的评审情况,来聊聊一篇好的音乐教学论文是怎样的?

一、音乐教学论文评审的一般规则和方式
在教学论文评审中,最首要的规则就是“公正”。为了做到这一点,现在比较重要的评比一般都会对论文进行匿名处理。同时,一篇论文会有多位评委“背对背”独立打分。另外,全市性的评比,评委直接所在区的论文会进行技术回避。这样就基本能做到评审的公正性了。
对论文的评价一般会有:打分制、等第制和排序制。这三者可能是单独的要求,也可能是混合要求。例如,本次比赛按照组委会的要求,评委对所有论文进行独立评价,但只要上报排序结果就可以了。那么,这就属于单独的“排序制”要求。但我在评审时为了能更精准地评价论文,以及审视自己的评价合理性,结合我参与其他一些论文评审活动的要求,实际运用了三者共同混合的评价方法:先设置了A、B、C、D四个等第,然后每个等第给予了具体的分数区间,评审时参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四个标准,对论文打出具体等第,然后再赋予具体分数,最后按分数进行排序。
在这次论文比赛中,我审读了近80篇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并向组委会上报了第一名到最后一名的排序。但按照我评审方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论文整体质量的分布:A等占6.7%,B等占28%,C等占30.6%,D等占34.6%。这样的分布大体是和我参加其它论文评审活动时的情况接近的。但因为本次评审的论文大多是各区层面通过预赛上报的,所以,B等的论文偏多了一些,C等的论文偏少了一些。

二、一篇好的音乐教学论文评价角度
1.选题注重新意与小切口
所谓论文选题就是经过筛选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它的意义在于:一是选题为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寻找突破口的过程;二是选题为决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过程;三是选题为教师不断总结自身经验,综合处理相关信息,并深入思考分析的过程。在这次评审中,有些论文选题过大或陈旧,显然难以写“出彩”。如一篇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合理运用的论文,基本就是“炒冷饭”,通篇阅读下来找不到有价值的新东西。
而好的音乐教学论文往往在选题上是比较有新意的。如本次论文比赛中发现有不少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新意,不论是紧跟时代步伐,在音乐学科前沿进行探索,还是在比较老的研究方向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和研究思路。如有一篇研究课堂歌舞剧与小学生音乐素养之间关联的论文,能够关注到小学唱游课向小学高段音乐课的延伸,以及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升级”问题,这就是一个比较有新意与立意的研究视角。同样,歌唱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研究方向,但有一篇谈初中歌唱教学的论文,角度选择巧妙,问题分析透彻,实践对策有效,理论联系实践合理,一样能成为好的音乐教学论文。
好的音乐教学论文大都能从小处入手,立足校情和贴合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如一篇研究小学资源教室音乐活动课的文章,就是面向特殊学校、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研究,读来马上就能感受到这是由问题引发的研究,文章是脱胎于真实实践的。

2.研究视野注重广阔性和专业性
本次比赛中的论文既有对自己任教音乐学科的教学方法、策略的广泛探究,也有传统音乐教学话题在课改背景下的新开发,更有对音乐教学发展动态的敏锐关注。如一篇探究与实践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论文,就是基于国外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在自己课堂本土化的研究。而另一篇区域小学音乐学科以诗乐育人研究的论文,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课堂的“新探索”。不论是放眼世界,还是重拾传统,都需要研究者具有大视野。
至于专业性,则是指具有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判断,不能把学科基本常识与概念搞错了。比如,有一篇论文明明是在说大的艺术学科概念的小学艺术课堂,但行文中又与课程概念的艺术混淆。有一篇论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如“即兴发挥”模糊不清,在行文中自然也和其他实践论据混杂起来。有一点特别是需要注意的,就是“核心素养”(林崇德教授研究提出)和“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多篇论文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从国家层面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暂时只公布了“高中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而许多论文的立足点就是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超车”是不行的!

3.论文内容注重逻辑性与具体性
写论文与写散文不一样,一定要拟订写作提纲,这个写作提纲的水准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强与弱。好的论文提纲能够把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和结构用文字明确下来,起到组织材料、清晰思路的作用。在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后,可以把论据材料对号入座。当然,论据材料不是简单的“观点加例子”,一定不能缺少必要的论证和分析,喊几句新理念口号也不是分析,分析是你“自己的”看法。“不要告诉我,你知道什么,而要告诉我,你主张什么?”这就是我自己的研究写作主张。
或许,音乐教师右半脑比较发达,擅长形象思维而短于逻辑思维,所以发现有些论文结构混乱,谋篇布局不合理。这样,即便论文中也闪烁着一些音乐教学思想火花,但总体上是无法得到认同的。如有一篇谈“互联网+”的音乐教学论文,反复看了三遍,我还是只看到了几个“漂亮”的“互联网+”案例片段,但整篇论文是在表达什么?不知所云。
研究内容的具体详细,有助于对问题背景的深入研究,使问题条理化、具体化、系统化,也有助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较深入分析,进而揭示事物本质,得出结论。但在不少音乐教学论文中,研究内容粗疏、空洞、笼统与单薄,或者有述无论,或者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论证,或者全文基本就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言说。同时,对研究具体的做法不清晰,研究结论基本上就直接跟在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后面出来了,至于具体策略是如何得到的?研究过程如何?往往都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这样的论文,也很难得到理想的评价。

4.论文写作需要注重格式规范和学术规范
好的论文还是需要规范的。一般音乐教学论文是采用导论、正文、结论这样的格式写法,或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与写法。不论是文章格式、文字组合等方面,本次比赛论文中还较多地存在不规范和缺乏有效提炼与组织的情况。主要反映在:摘要没有独立成一段。关键词乱写,把“对策”“方法”这样不合适的词也写成关键词。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把研究目标写成工作目标,甚至是写成研究结果,等等。还有,不少音乐教师在“研究方法”里都写到了“实验法”,但我看完全部论文,其实连一篇真正采用“实验法”的音乐教学论文都没发现。
按我的经验,写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写完先把文章放一放,让思绪沉淀一下,过几天再读再改。修改时首先注意中心论点显现了没有,文题是否相配;再看各小章节的从属关系是否匹配,论据与观点是否匹配;最后看文章各部分长短是否匀称,各小标题是否合理。改好了再反复读,不好的论文总是文气不通的,读到某一个地方感觉不舒服,那么就说明还需要改。文气通了,再仔细校对文字,不要出现病句、错字,如“的、地、得”的用法,在本次论文评审中发现许多论文连这个基本的文字关都没能过好。
还有,我想强调的就是学术的规范,学术不端最终会害人害己,这样的例子很多。很高兴,在本次评审中我没有发现“抄袭+拼凑”的论文,一方面,音乐教师们确实对这个问题在重视起来了,另一方面,与这是各区已遴选出来的论文也有关系。当然,如果能像某些区的职称论文评审流程一样,先由相关部门把论文请机构进行查重,评委手里拿到论文后就能够直接了解论文的查重率,这样可以更公平和科学地对这篇论文进行评价了。
最后,我要说:一篇好的音乐教学论文一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仅仅靠“写”出来的!

(注:本文发表于《现代教学》2020年12A期,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