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劳动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单独设立劳动课程,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凸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提高教师劳动教育学科素养,5月6日下午,我校综合实践团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情况、课程资源和课程设置,结合我校特色的“五园五色多元劳动课程体系”对新劳动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解读。

在综合实践学科牵头人郭莉娜老师的带领下,综合实践团队围绕“综合育人”、“生本课堂”和“人本思想”三个核心理念,对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从学科素养与总目标、学科课程内容构建和学科课程实施与发展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综合育人”目标明确,关注素养

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就是要培养并形成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综合育人”理念,综合实践团队的郭莉娜老师、崔博老师和孙旭老师分别从学科起源与变迁、核心素养内涵和劳动课程性质、理念与总目标的变革三方面对比新旧课标,结合我校“五园五色”课程体系,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生本课堂”学段分层,注重衔接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新课标针对不同的学段,对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劳动素养要求都做出了具体阐释,构建出层次清晰,内容具体的科学学科体系。迟梓晴、梁博羽、刘小艺和王菲老师围绕学段目标、劳动素养要求以及各学段任务群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刘小艺、雷艳丽老师结合所教学段对该部分内容做出具体分析;代靖苏、王春宇老师结合前段时间我校进行的“创新杯·跟进课”活动也抒发了自己对新课标解读的思考。

“人本思想”以生为本,促进发展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王莉祎老师对劳动项目开发的解读为课程实施内容解读奠定基础;基于此,吉萍、周为、何仲倩三位老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劳动周的设置、劳动过程指导、家校协同教育和课程评价与建议进行进一步解读,让大家看到劳动课程的实施始终贯彻“人本主义”,坚持以生为本,劳动育人。最后,郭晓磊老师关于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的解读,为所有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发展指明方向。

汇报展示后,周欣华副校长、林淑华副校长和孙欣校长充分肯定了综合实践团队的研读成果。肯定我们的优势同时,也为学科未来建设和团队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欣华副校长褒扬了综合实践团队的全员参与精神,老中青三代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新鲜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解读,百花齐放,有的放矢。周校长还指出,面对新课标,我们要有先把课标读薄再读厚的研讨过程,综合实践团队,在本次汇报展示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林淑华副校长指出,伴随新课标的出台,我们不但要不断完善劳动课程建设,更要关注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教学相长,与学生共成长,做好一线劳动教育的领路人。

孙欣校长充分肯定了综合实践组的四点突破:

第一,结合我校“五园五色”课程体系进行了有实例的课标解读;

第二,通过研讨弄清了劳动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第三,明晰了我们有什么和未来要做什么的问题,理清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抽取了课标中的核心词和重点内容,引发大家对未来工作方向的思考。

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一,要明确《大中小学劳动指导纲要》和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关注新课标的细化内容和突破;第二,用切合小学教育阶段的“人本思想”替换“人本主义”的广域理念,切实关注学生需求,做好教学指导和素质培养;第三,要结合新课标,重新审视“五园五色多元劳动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完善“五园五色多元劳动课程体系”。此外,还要不断开拓视野,建立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的思想,让劳动教育落地为根,与实际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重大意义。未来,综合实践团队将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同心戮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打造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劳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