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新高考卷和全国甲卷、乙卷在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命制上,改变了传统的以纪传体文言文本作为命题材料的形式,而是选择了以纪事本末体作为文言命题的文本。面对这一变化,纪事本末体成为了语文教师在高考备考中所关注的主要体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021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全国卷的命制一改常态,由往日的纪传体文本变为了纪事本末体文本,2021年课标一卷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2021课标二卷和新高考一卷、二卷均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一时间“纪事本末体”成为了高考文言备考的热点话题。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纪传体还是纪事本末体在知识层面和文言文化层面的差异都不是很大,但由于行文风格的不同,定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所以区分两者的差异,发现其中的特点成为必要的研究话题。

回顾历史,自有史书以来,我国古代大约有“三大史体”,即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所谓编年体,是指按年代先后顺序来记述历史事件,更为强调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延续性;纪事本末体趋向于完整地记叙史事的前因后果,着重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这一史体或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或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将分散的材料集中叙述,充分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纪传体则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更为侧重于以人物为核心来进行叙事,有时候一个事件会分散到不同人物的内容下进行叙事,我们称之为“互见法”。纵观整个“二十四史”均采用了“纪传体”这种写作方式。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这部书由南宋袁枢所撰,从题目来看,这本书很显然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着重要的关联性。《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时间跨度1300多年,由于采用编年体的写作手法,在记述事件的过程中,内容琐碎,难以展现事件的前后关联。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解决阅读困难的问题,袁枢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历史事实分类编排,总结出239个独立条目,以一个个完整故事的面貌来呈现。后来的史学学者借鉴这一写作经验,形成了用纪事本末体写作史书的风尚。

一、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先前的纪传体和如今的纪事本末体存在着诸多差异,明确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备考思维上进行转变,从而更为有效地把控文本。总体来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略述如下。

1、写作内容的立足点不同。纪传体史书以记述人物为核心,借此来反映历史事件。这种体裁的文本关注人物的成长历程,在记载历史的过程中会从人物的出生、成长、求学经历写起,进而关注人物的从政生涯抑或从军生涯,着重表现人物的聪明智慧和为政功绩,直至人物死亡,形成了一整套的写历史的语言系统,甚至在写作的用词上也带有明显的固化特征。纪事本末体则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这种体裁的文言文本会更加关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借此来反映整个完整的历史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写史的最大特点在于每事一题,成为一个独立的一专篇,将若干个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

2、表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纪传体史书偏向于表现人物性格,纪事本末体则侧重于变现事件内容。纪事本末体侧重于在文本中记述事件,纪传体则通过记述事件来展现人物性格,突出历史事实,纪事本末体则通过详细记述历史事件来展现历史事实。相比较,纪事本末体更加趋向于对历史情境的描述,拥有更加强烈的代入感,更为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境化特征。如对于“淝水之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晋书·谢玄传》中也有记载,不过较为简略,原因在于《谢玄传》的核心是写人,“淝水之战”只是人物所作事件中的一个而已;而《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一文则着力于反映整个事件的全过程,笔触更加细腻,表达更加详尽。

图片

3、表现手法上的运用不同。纪传体文本的表现手法较为单一单纯,而纪事本末体的表现手法更为详尽多样。对于纪传体而言,在表现手法上大多采用记叙人物,展现人物一生的成长和生存轨迹,通过对多个人物的人生轨迹的记述,来表现时代风貌。纪事本末体则侧重于采用叙述事件的手段,在叙事过程中,有可能描写,有可能议论,有可能抒情,表达方式会更为灵活多样。

4、写作的初衷和目的不同。《史记》采用了纪传体写作手法,对于其写作的目的,司马迁明确表示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用以作品来表现人物的生存经历,展现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年来整个社会的变迁状况,带有鲜明的平民视角。《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明确表示,其写作的目的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总结历代治世经国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因此这本书偏向于对事实的陈述,后来的纪事本末体为了让阅读更为简单,将书中内容归纳为若干个具体的事件,其用以经世治国地作用会更为明确。

二、寻求应对策略,有效复习备考

区分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的差异性,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文言文备考方式,寻找到更为切实可行的备考策略。笔者以为,对于纪事本末体文本,我们应该采用以下方法去阅读。

1、梳理事件内容,弄清来龙去脉。由于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核心来记述历史,这就启示我们,要学会梳理事件内容,把握事件的开端,发展以及结局。以《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为例,文章开篇介绍苻坚锐意进取,想要夺取江东,随后谢玄问计于谢安,谢安胸有成竹,却拖着他在山中下起了围棋。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总体来看,这篇文章很显然可以按照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来梳理,通过简单梳理,学生自然会读懂文本。

2、弄清人物关系,分清敌我双方。虽然纪事本末体是以时间为核心来叙事的,但其中依然会夹杂必要的人物关系,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把握让然要引起关注。依然以《淝水之战》为例,整个事件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以苻坚、苻融、梁成为主的前秦是一方,以谢玄、谢安、谢石、桓冲、刘牢之为主的西晋是另一方,两方交战,最终以少胜多,以西晋的胜利而结束,整个事件展现了谢安的卓越军事才华,不动声色而败强敌于手下。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对人物关系做到巧妙梳理,依然会帮助我们读懂文本。

3、扩充词汇容量,全面备考文言。笔者以为,高考文言文阅读从传统的纪传体转为现今的纪事本末体,并单纯是文本体式的转变,更多的是文言词汇的扩充。传统的纪传体文本,我们只需掌握人物成长过程中的相关词汇就可以读懂文本,而纪事本末体由于记述事件过程中的表达方式的趋向多元,要求我们更为全面的去扩充文言知识。如古人描写景物的词汇,古人表达心理的词汇,古人奏章中的常用词汇等,这些都应纳入到文言词汇积累的范围中,只有全面应对,方可有效解决文言文的阅读问题。

4、认识内容变化,真正读懂文本。笔者以为,从纪传体到纪事本末体的命题方式上的转变仅仅是命题人所做的些许尝试,在未来的高考备考中,文言文命题材料的选择或将更加趋于多元。收录了我国古代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经典散文作品的《古文观止》;被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大加赞赏的,好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梦溪笔谈》;收录了先秦至梁初七八百年间130多人所作的诗文的《昭明文选》等传统经典文集或许都会在选材的范围,需要我们用更为广阔的思维去认识文言文。

综上所述,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除了关注传统的纪传体文本,以及2021年新出现的纪事本末体文本之外,更应该将备考的范围扩大,对于历史上所出现的文言写景散文、墓志、奏记、碑文、行状、吊文、祭文等,也应该引起关注。文言文的学习更应该立足于读懂的基本范畴,以充足的文言词汇量为根本,用文言阅读的强大实力去备考,决不能跟着考题兜圈,寻找阅读的小技巧。要知道,文言阅读的实力来自于大量阅读,是长久积淀所形成的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