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解决的是我的语文课堂‘干巴巴’的问题。不用说学生不喜欢,我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语文课上着太没劲了!”这是2017年我组建青岛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当日,一位成员在研讨环节的发言。我还清楚地记得,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我这样回应了他的问题:“我们的‘趣味语文’教学理念,就专治各种‘干巴巴’。”

“求生欲”,让我迈上研究之路

敢说“专治各种‘干巴巴’”这句话,我是有着充分考量的。因为在成立工作室之前,我已经有了十几年相关研究的基础,而我的研究也恰好是从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堂“干巴巴”开始的。

入职之初的我,新鲜劲一过,很快就迎来了倦怠期,也越来越发现语文课不好教,当前很多论著中常提到的语文教学的弊病在我的课堂上一一上演——我开始沮丧。还好,我是一个“求生欲”很强的老师。我不甘心在一节节无趣的语文课中“死掉”,更不甘心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心里最死气沉沉的学科。于是,我开始了各种探索,琢磨怎样把语文教得有趣:在课堂上故意“挖坑”,在活动中设计有趣的问题……这些改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我的课越来越受欢迎,还让我的班级管理工作逐渐得心应手。

至今仍记得一个别人眼中叛逆不羁的男孩经常不完成作业,还听不得说教。在他又一次没有完成作业站在办公室时,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问题要求他应该怎样做,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不经意地指出他上次作文风格独特、语言犀利、细节生动的特点,表达了对他的欣赏和喜欢,并邀请他在全班分享这篇作文。其实,学生并非不知道自己身上的问题,而是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个男孩缺点不少,但聪明敏锐,有个性,有才气,只要让他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就感和趣味性,他便会向积极的方向改变。我和他处成了朋友,他也在同学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之后,他逐渐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并且又写了几篇不错的文章。基于这个案例研究的教育叙事,于2011年发表,成为我第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

看着那些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渐渐转变,我也不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语文课转向越来越鲜活的语文生活。我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学、语文教育原来可以这样生动有趣,有趣有味的语文生活可以给人丰富的精神滋养,有了精神滋养的人生可以充满激情和活力。有趣有味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有了新的生长点,更让我渐渐领受到语文教育给予我的无限活力。

韧劲儿,让我长得更茁壮

我的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而我也因此有了外出参赛的机会。记得一次赛课,面对陌生的赛场,自己很是慌张与无奈——那时的我刚休完产假,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严峻的是刚刚换了统编教材,我还没有接触过。我的韧劲儿在这时起了作用。为了更好地迎接比赛,我开始用赛前的一天两夜准备材料。虽然不是第一次准备类似的竞赛,但依然惶恐不安。内容太多,时间太短,我能做的只是埋头苦干。

抱着厚厚的教材,找出各种教学设计,我要读的文字超过10万字。即使每篇课文准备1小时,一册教材也需要30小时,一天两夜只有36小时,正常的工作还不能耽误……我克扣了睡眠,简约了吃饭,凡是可以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躲进卫生间使劲洗把脸,洗尽快要爆炸的思绪,回书房,重新来过。

从赛场出来,拿着标记着“13号,94.8分”的很薄的记分单,我深有感触:每一次煎熬都是成长。

每场赛课,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是我成长过程中一次主动迎击的磨练。我觉得自己就如春苗,经历一场暴风雨,扛过去,不倒伏,风雨过后就是一次疯长。这种成长的幸福感将我萦绕。

琢磨劲儿,让我不断找到生长点

爱琢磨,是我的个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我沉醉于语文教学研究之中。

有一次外出听课,所上课文是《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环节本是执教老师设计的出彩展示环节,但是课堂却“翻车”了:就在老师指名叫起一组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时,后排的两个男生却笑了出来。本想趁着这深情朗读结课的老师僵在了讲台上,最后扔下一句“有的同学在笑,说明你没有理解文中传递出来的情感”,便悻悻然下课而去。

这次的“翻车”是那两个笑场的男生的错吗?我却觉得是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方式出了问题,是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出了问题。这次教学事件,让我开始在阅读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琢磨:“主问题”“链式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教学设计研究……各项相关研究逐步开展。

当然,我不会放过那个让我产生疑问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通过多次优化,我从教材“思考探究”中关于“好好儿活”的问题入手生成问题链:“为什么多次出现‘好好儿活’”——“‘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儿活’”——“母亲怎样教‘我’‘好好儿活’”——“‘我’学会‘好好儿活’了吗”。我既没有让学生朗读展示,也没有让学生找反复出现的前后矛盾的句子,但学生在探究“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儿活”的过程中,对文本有了深度理解。我依然记得那节课上,最后一个起身回答问题的是班里一个调皮的男生。他说:“我觉得作者学会了‘好好儿活’,所以他才会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才会说他们都懂了母亲的话,他们在一起,要好好儿活。他知道怎样活才算是‘好好儿活’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各的开法,但是都开得很好。那么人呢?健康的人有健康人的活法,史铁生残疾了也有残疾人的活法,但是都要活得好,就是‘好好儿活’。”话音未落,我差点儿落下泪来,这孩子是真的读明白了。

琢磨教学设计让我着迷。我继续探索着:基于学生感受和发现设计《昆明的雨》,探究为什么课文题目是“昆明的雨”却没有用大量笔墨写雨;用助学系统设计《永久的生命》,引导学生从几个批注中探究“凋谢”与“不朽”;用链式问题设计《怀疑与学问》,和学生一起学习论证的精妙,探索如何用怀疑的眼光增进自己的学问……多种方式构建的设计策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以这些方式设计而成的教学课例,先后在山东省内以及河北、江苏、甘肃等地交流。在一次次碰撞交流中,我不断得到同行的激励,也更加坚定了语文教学研究的信心。

倔强劲儿,让我敢啃“硬骨头”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我的倔强劲儿又冒出头来了,越是艰难,我越是鼓足干劲躬身前行。

之前的研究基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科教学唯有既有趣又有味的方式才能吸引学生深入探究、积极学习。那么,哪些方式可以用呢?尚不清楚,那就边实践边研究。我开始跟周边区市的老师进行“书信作文”的研究,用书信方式给出写作情境,引导跨区市的几个班级通过写信交流进行写作训练。我们用“向你介绍我”“说说我们班的故事”等题目,教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用“你来,我给你当导游”等题目,引导学生写说明文。学生在实验班老师的引领下,写信、改信、收信、回信,隔周一次的书信交流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学生在书信里尽情表达自我,也在不断规范着自己的语言系统。因为心中有读者,学生的作文开始变得有话可说;因为有话说,学生的表达开始变得顺畅;因为有了交流,学生开始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以便讲给远方的朋友听……作文,因为有了书信的媒介而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关注写作。“老师,我字写得不好,能不能请同学代笔?别让对方学校的同学笑话咱。”“老师,我这封信您能不能再给我改改?我怕自己写得不够好。”诸如此类学生自发自觉提升自己作文水准的行动开始似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这个实验也让我琢磨出了门道: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教学凭借,写作教学的开展就会顺利很多。但是,书信作文施教范围小,邮寄也较繁琐。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教学凭借,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写、能写、会写呢?一段时间里,我幻想着能用一个评分总表涵盖各种类型的写作课,于是借助中考作文评分法展开研究,并多次请教青岛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邹欣老师。邹老师耐心地听取了我的研究汇报,并指出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还特地在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对我进行了“一对一辅导”。我至今记得,那个下午,暮色已四沉,邹老师拉过两把椅子,我们面对面坐着,我摆出多种写作量表,邹老师对这些量表一一分类、梳理、点评,告诉我不要想着一张量表就能通用于不同的写作指导,而要考虑写作文体、写作要点的不同以及学情、教师操作能力的不同,等等。这次点拨,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照着这个方向,我带领研究团队从统编教材入手,为每个单元的写作课单独研制量表,并逐渐形成了创意量表写作范式。

这些量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专题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条目性展示,不仅让学生在落笔前知道写作方向,在形成初稿后也知道如何反思升格,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凭借”。如果将写作技能的训练比作一个游戏,那么量表就是游戏规则。有了规则的游戏,就可以“玩”起来。这样的写作活动就会让每个参与者投入其中,习得更多技巧,也让语文课堂有了很大改观,显示出了空前的活力,实现了写作的“讲—评—改”一体化。

因量表有能链接教与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现有写作水平和发展期待等特点,量表写作一经推广就得到广泛好评。几年过去,本地语文教师只要上作文课必用量表。我这个先行者也多次应邀到省内外上展示课,并有幸得到同行的肯定和鼓励。徐州的一位老师曾这样评价我的写作教学研究:“作文是语文教学领域最硬、最难啃的地方,法老师却愿意扎进作文这块阵地,不仅做到死守阵地,更是有硬拼征服作文教学之决心,让人顿生敬意。”这让我深受感动,千里之外的同行竟然能懂我,理解我想要攻下作文这个“山头”的倔强劲儿。

二十年来,我一直践行着对“有趣有味”语文教学的追求,不断丰富着“趣味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回望走过的语文教研路,虽坎坷崎岖,却也满是趣味。我的导师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庆玉这样评价我的语文课:“‘趣味语文’把‘有趣’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提升学习体验的催化剂、滋养文学素养与人格精神的维他命。‘趣味语文’,未来可期!”得到导师的激励,我备感振奋,既为自己从一个草根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感到骄傲,又深刻地知道自己的研究尚显浅薄,必须躬行实践,用未来可期的信心继续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