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以“创造性劳动项目”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作为教育内容的基本素材,结合创新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和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真实世界中真实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在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整体推进中,学校通过构建贯穿全学段的劳动教育支持环境,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氛围,打造“教师 + 家长”的项目导师团队,搭建评价体系与教研制度互促互进系统等方式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创造性劳动项目的背景与内涵

一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新要求。 劳动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劳动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在未来生产生活中能够驾驭劳动知识和技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我们实施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把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与品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延续传统的“学工学农”“劳动技术课”等做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因为劳动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劳动素养等的综合目标,而劳动素养的核心便是创新。

创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要求劳动者逐步向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转变。作为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瑰宝,创造性劳动更应该落实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落实在对未来的劳动者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认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创造能力,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劳动,创造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是改变劳动教育的形态,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就注重学生的创造教育,将“发展教育的个性,构筑创造的乐园”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学校突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以“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立意终身发展,创造成功生活”为愿景推进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创新。项目化学习提倡基于真实情境的真实问题解决,在合作探究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强调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学习,以达到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正与劳动教育所要求的具有动手劳动的能力,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的意识等相呼应。因此,将创造的种子融入劳动教育,以项目化学习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和田路小学以“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

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推进路径

一是构建贯穿全学段的劳动教育支持环境。为了推进以创造性发展为核心的劳动教育,从 2019 年春季学期开始,和田路小学便在全校各年级、各班级中试验如何“在劳动中研究劳动”。全校所有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自由组合为项目团队,共同确定团队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全校 101 个项目。项目团队共同探讨 101 个项目,解读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意义,根据项目所在的领域分门别类至学科延伸型劳动、校园服务型劳动、生活细节型劳动、公益志愿型劳动、文化感知型劳动和职场体验型劳动六类。分类不仅有利于监督和管理,更有利于针对特定的项目类型制订匹配的目标和评价工具,对于提升项目质量来说也是必要的。

创造性劳动教育以项目为依托,每个项目的持续时间从 1天到 1 个月不等,这便需要高效利用校内劳动课的有限课时,将课堂中的问题延展到课外,课外的问题带进课堂,促进学生将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能够最大程度地从每个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得到必要的帮助。

二是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氛围。

第一,点子(问题)由学生提出,探究由学生主导,成果由学生创建。

唯有来源于生活,项目的开展才能更鲜活。如何让小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需要教育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且回归于生活。将劳动教育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赋予创意加以解决,是和田路小学坚持劳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从发现问题到界定问题,从方案创想到成果制作,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人,由此产生的不仅是劳动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高度提升。为了找到生活中存在 的问题,创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学生从“拒绝”劳动到“争先恐后”地劳动,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课”到“项目”,从“教”到“育”,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推进让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让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的养成成为日常。

第二,校园是实验室,是舞台,更是家。

把校园的每一处都变成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地方,让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充满学校的角角落落,是和田路小学营造创造的校园文化时最先考虑的内容。校园面积不大,学校就把走廊和墙壁都利用起来,给孩子更多挥洒创意的空间。如何使空间有限的书柜井井有条且便于取放?教室里的劳动工具如何摆放更为合理?在清扫学校楼梯上的垃圾纸屑时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楼道的清扫更高效?学校用水量很大,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每到课间,同学们游戏打闹的声音都会很刺耳,如何解决校园内的噪音问题?这些基于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成为一个劳动教育的场所。而当一个项目成果被推广到全校使用,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便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带着发现的眼睛看学校,当团队或班级的成果被采纳真正解决了学校的问题时,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关系更加紧密,“和田是我家”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一个和田学生心中。

三是打造“教师 + 家长”的项目导师团队。劳动教育中融入创造教育的元素,并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和可能性,将多位教师打造成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在不同的创造性劳动项目中发挥作用。每位教师都需要有多重角色,人人有担当,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让学校内开展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气氛更加浓厚。

另一方面,数量众多,门类繁杂的劳动项目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成果又是挑战,一个项目最少需要一个导师给予学生辅导和支持,101 个项目就需要 101 个导师。为了弥补专职劳动课教师数量不足,学校通过对外招募的方式将家长引入项目团队。这也是基于《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倡导的劳动教育要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中的规定的执行。家长作为项目导师的后备军对五个方面的劳动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劳动是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并不要求教师以某种单一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帮助家长导师了解项目化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指导能力,做好引导和支持作用。

在兼顾创造性劳动项目导师质量和数量的问题上,和田路小学大胆地通过赋能教师和家长的方式,为学校储备了一支厚实的导师团队。

四是搭建评价体系与教研制度互促互进的系统。将创造的成果做出来,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想法,将创造的成果展示出来,一定的仪式感能够让学生在培养创造意识的同时促进效率意识和成果意识的养成。

和田路小学通过坚持创造教育 20 多年的经验,意识到项目成果可视化与成果展示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促进作用,基于劳动成果创建和分享的角度制订创造性劳动项目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考虑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指向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培育,进而结合项目化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策略和工具,制订了横向评价项目(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过程、合作探究、成果创建和展示),纵向评价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成果)的立体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选拔和评比,而是为了加强沟通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创造性劳动项目的积极性。为了发挥评价的真实作用,和田路小学建立了创造性劳动项目年级组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以年级为单位,组织项目导师在每学期初对确定选题的各个项目进行研讨,明确项目实施计划和评价方案。学期内定期组织工作会议,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从评价中获得反馈,对评估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优质项目,组织示范观摩和集体研讨。学校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生对于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最真实反馈,学生视角的问题建议对于项目推进和评价体系的改进具有很好的参照作用。

创造性劳动项目的实践成果

从 2017 年提出创造性劳动项目这一概念至今,和田路小学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学校推进中稳步前进。在劳动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结合中,学校已经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

播下创造的种子,收获智慧的成果,和田路小学收获的不仅是学生凝聚创造力的劳动成果,更将创造性劳动项目的实践经验带到更多地方。2020 年,学校将创造性劳动项目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册,将经验传递给更多学校。2021 年,以上海静安创造教育研究院为青少年创造力孵化基地,和田路小学携手全国百所学校发起 2021 全国中小幼学生“劳动创造幸福”创意活动,通过创造性劳动的开展、分享与交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展示智慧成果,更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意想法和创造活力。

从实践中反思,寻找更能激发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意,在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产生过程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树立正确劳动观的方法。

如何将学生创造性解决劳动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可视化,如何深度挖掘探究项目中蕴涵的学科要素,引导学生以更加科学、专业的方法进行探究,又该如何提高教师作为项目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能力与水平,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突破。因为只有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劳动热情,激发师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将创造性劳动项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