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时代,教学设计由单一课时逐步转变为大单元构建。大单元教学观需要教师跳出单个知识点和教学细节,建立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关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笔者从“深化单元主题,梳理单元结构”“凸显目标层次,细化单元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体现教学评一致”“促进深度学习,优化单元活动”等几个方面,探索小学音乐学科基于自然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全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结构;教学评一致;深度学习
● ● ● ● ● ● ●
一直以来,小学音乐课囿于单一作品,呈现出“就作品教作品”的课堂面貌。近几年来,在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国家整体教育目标下,教师正从教学观逐渐上升到课程观,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变为关注课程教育价值。崔允漷教授指出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笔者以本地区教研员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小学校‘三位一体’音乐教育实践研究”中《基于标准的音乐课程纲要》为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出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以下,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少年的歌”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自然单元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路径。“‘单元学习主题’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某一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体现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思想与方法深化或认识世界的方式丰富,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现行音乐教科书的编排多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与钟启泉教授提出的“主题—探究—表达”式的活动课程相一致。这种编排的好处在于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教师挖掘“文化理解”内涵。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不是按照学科的核心内容组织,所以音乐知识与技能只能成为“暗线”,需要教师挖掘、提炼其中的逻辑方能服务于教学。
笔者认为,以学术界流行的大观念来看,“少年的歌”这一单元实际上是“通过不同时空内反映少年生活的乐曲和歌曲,感受不同少年形象”为探究任务的主题式学习,着重凸显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一学科核心内容。基于此,各个音乐作品的关联度便在这一主题下有了附着,体验、探究、表现各音乐作品中不同的少年音乐形象也就成为整个单元的审美主线。针对这一课程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符号与表现形式在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并对其作出恰当的反应 ;正确运用音乐要素、符号进行音乐表演、评价交流等”。最终,这一单元核心内容可以梳理成如下基本问题。
有了清晰的主题之后,接下来是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解决“通过什么教”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览各个作品,寻找反映单元主题的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学科知识的逻辑关联,然后在音乐要素中寻找审美的切入点,最后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的结构。待结构清晰之后,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组织其他相关资源来合理安排课时。本单元安排四首作品,分别是演唱版《小小少年》和《我是少年阿凡提》,双簧管与乐队演奏版《牧羊姑娘》和口哨版《小小少年》。通过对全部作品的分析,笔者发现聆听的作品虽然有中外之分,但反映新时代少年精神的音乐却没有涉及,因此笔者加入了一首近两年创作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少年》进行对比欣赏。围绕着单元主题及各作品内在的分析,笔者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单元结构进行了如下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