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单元整体设计对单元学习意义的落实有非常重要的规划性与统整性作用,能让单元内各课时的教学做到有主题,有逻辑,有系统。目前教师们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常出现主题定位缺失认知意义、主题生成缺失内容支撑和课时内容缺失编排逻辑三种现象,致使单元整体设计流于形式,效用低下。本文在系统功能理论指导下,从认知意义定位,支撑内容设计和编排逻辑设定三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 单元 整体设计 主题 内容 逻辑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是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单元为整体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与主题,继而设定各分课时教学目标与话题,并在主题的引领下设置相关教学活动与学生任务的备课活动。因此,单元整体设计是确定教学主旨与方向非常重要的一步。一线教师们在实践单元整体设计时常出现以下现象:

(一)主题定位缺失认知意义:PEP教材以话题为中心编排单元,部分教师误将单元话题混淆为单元主题,未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并提取本单元可以承载的相关认知意义。还有部分教师确定了单元主题,但是主题涵义浅薄,未能给予学生认知引领。

(二)主题生成缺失内容支撑: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单元主题,但是单元内各课时内容并未指向并体现单元主题,使得单元主题的生成失去内容支撑,流于形式。

(三)课时内容缺失编排逻辑:部分教师能关注到各课时与主题之间的内容匹配度,能组织与主题关联紧密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各课时内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思考,使得内容整体未能遵从学生的认知线索完成主题生成。

笔者认为,单元整体是一个微系统。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某种结构组合,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功能、要素与结构成其为系统三要素。与之相对应,单元整体设计的三要素为主题、内容与逻辑。主题是单元教学的意义与方向,实现单元教学的功能;内容是实现主题的语言要素,包含主题;逻辑是内容的编排方式与规律,优化主题实现的路径。因此,系统理论下的整体设计路径为主题确定、内容设计和逻辑编排。其中,内容是外显因素,主题与逻辑蕴含在内容之中。

图片

一、指向认知意义的单元主题确定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单元主题是学生通过一单元的学习之后获得的认知型信息,是学习意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显化。它聚焦内涵,关注情感,联系生活,给予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信息与态度。因此,单元整体设计的首要步骤是从认知意义角度锚定主题,让各课时的教学有统一的意义与方向。

1. 定位情感型认知,感受温暖

情感型认知是指通过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感性体验与具身感受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与升华。通过情感型认知,学生在体认某种情感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完成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情感隐藏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教师解读提炼并进行精准表达。比如人教版《英语》(下同)四年级上册Unit3 My friends 一单元,教材单元标题是My friends,但是这个标题缺失感受表述。感受朋友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快乐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单元话题可以定为Friends make me happy and warm.话题表述直接呈现了主题意义。情感型认知话题较多出现在低段教材中,教师要精心解读教材内容,精准确定情感型主题与话题表述。

2. 定位事理型认知,知晓规律

事理型认知是对我们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的道理的理解,属于理性层面的思维归纳。培养学生的事理型理性认知能力是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比如五年级上册Unit6 Work quietly一单元。单元认知目标是通过不同场景事件内容的呈现,帮助学生知晓生活规则,了解规则让生活更加有序的道理,属于事理型认知。因此,可以将本单元的话题定义为Rules make life nice. 在确定本单元主题属于事理型内容时,教师要选择精准的语言表述主题,帮助学生准确知晓事理。

3. 定位生活型认知,理解生活

生活型认知是指对日常生活中事与人的关注、感受与思考,是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与反思。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描述现象,表达思考,并给予学生生活型指导。比如六年级上册的Unit6 How do you feel? 分析教材发现,本单元围绕情绪的感知和调节等内容展开,因此单元话题可以定为:Nice feeling, nice life. 从文字表述中就能获得主题:拥有良好的情绪处理能力,就会有美好的生活。PEP教材中有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教师要从育人角度给予学生正能量视角,定位生活型认知话题,帮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认知能力。

二、指向主题生成的支撑内容设计

支撑内容是指各课时的子话题及相关学习内容,是单元系统整体下的分支内容,与主题形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支撑内容是单元整体设计的第二步,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安排,调整,补充与整合相关内容,让支撑内容能指向并充分体现单元主题。

1. 从内容的合理性上确定支撑内容

语言内容的学习成效最终通过学生的输出得到体现,因此学生站位是确定合理内容的第一出发点。教师要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关联,确定合理的分话题及相关内容。例如四年级上册 Unit1 My classroom一单元,某教师进行了如下单元整体设计(如图1):

图片

分析以上单元设计,教师将第二课时的话题定为My new classroom,而在学生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班级会在新学期拥有新教室,因此此话题偏离了学生实际。调整后的话题没有囿于新教室(如图2),而是关联学生的真实教室Welcome to my classroom.。同时,将Story time调整置于B 部分之前,从蜜蜂来到教室后教室变乱了顺接到打扫教室的下一课,这样的安排则又关联到了小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让话题更具童趣。调整后的单元整体设计与学生的真实实际吻合,具有真实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兼具教材视角与学生视角,设置既紧扣主题与教材同时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内容。

2. 从内容的匹配性上安排支撑内容

单元主题是单元的总观点,各课时话题和内容是分论点,分论点要与总论点匹配一致,才能让整体内容形成统一的话语系统。教师需要从单元主题视角审视各课时话题设置及内容安排,思考是否与单元主题意义匹配。如四年级上册 Unit3 My schoolbag一单元,有教师将这一单元的主题定为My schoolbag friend。这是一个情感性认知主题,通过此话题的学习,学生既能够表达书包物品,实现语言知识目标,也能达成书包是朋友的情意认知。此教师的分课时话题分布安排如下(如图3):

图片

这几个话题内容都是Things in the schoolbag. 缺失了“我”的视角,并没有表达出书包是朋友的立意层面,需要从他人视角调整到自我视角(见图4)。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进行合并,都是有关书包内物品,话题定为Things in my schoolbag. 直接过渡到学生自身。第三课时以Zhang Peng丢书包为例,引导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书包,话题设定为Take care of our schoolbags,情感逐渐与书包朋友靠拢。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并写话我的魔法书包My magic schoolbag,发挥学生的想象,激活对书包的喜爱之情,让写的活动变地有意义,最终指向总话题My bag friend的生成。设置分支内容时可以按照主题需要进行课时整合,或者顺序微调,让内容更有指向性。

3. 从内容的充分性上整理支撑内容

有了匹配度一致的分话题内容,还要思考内容的充分性,即各课时内容总和能否成为单元主题生成的充分条件,是否具有有力的说服力与支持力。这一点是部分教师在单元整体设计中的薄弱考虑项。比如四年级上册 Unit3My friends一单元,有教师将单元主题设定为:Friends make me happy and warm!

观察这位教师的五课时教学活动(如图5),都是在引导学生谈论朋友的姓名、外貌与性格,而只谈论朋友的外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因为谈论朋友的外貌不是友情温暖体会的充分条件,这个内容架构不能达成主题生成。要达成情感主题的生成需要依据人类情感生发路径,即氛围、进入、触动、感想和迁移。因此,本单元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课时话题内容设置(如图6),同时紧扣话题进行相关活动设计。

图片

调整后的话题逐渐从谈论外貌到心理感受,其中第二课时Friends around me谈论朋友的外貌;第三课时My good friend除了描述外貌,还要谈论和朋友一起做的事情,We learntogether, we play together…We are good friend;第四课时Friends in my eyes聚焦朋友在我眼中的样子,在我心中的样子;第五课时Let’s be friends旨在关注其他同学,愿意成为更多人的好朋友。

在设计内容的充分性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真实可感的具象感受,比如上例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设计,教师设置了朋友之间一起做的事情,焕起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学生由表及里,从外在到内心,真实地感受到了主题。

三、指向课堂逻辑的内容编排策略

课堂逻辑是指课堂各个认知环节之间符合人类认知的前后联系与因果关系。单元的课堂逻辑是指单元内各课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认知逻辑线索。只有遵从了学生的认知逻辑,单元整体认知系统才能有效架构,顺利达成主题。因此,将各课时学习内容按照特定的认知逻辑进行编排,在单元整体设计中非常重要。它让单元设计稳固扎实,系统自洽。

1. 依据总分逻辑,多维编排内容

总分逻辑指各课内容与主题之间是外环与中心的关系(如图7),分课内容呈现了主题的不同立面,能帮助学生对主题意义有多方位的了解。比如六年级下 Unit3 My holiday一单元。通常教师会将单元总话题设定为:My good memory of holiday. 并依据不同假期为线索进行各课时平行设置:My Labour Day holiday; My weekend; My winter holiday; My summer holiday和My special holiday。每一节课都包含when, where, what, how四个角度,内容相似,对假期的认知浮于表面。再重新分析教材,第二课时中有一个微博形式,这是一个假期记录方式;第三课时中有不同的日期活动安排,这是一个假期行程安排;在第四课时的内容中,Wu Binbin在购买旅游纪念品,这是假期购物;第五课时的内容中有心情在内。这几个层面就构成了假期的认知立面。借由这几个点,可以重新构建话题内容分布如下。

图片

当单元内学习内容出现各课时平均用力的现象时,我们需要深度挖掘教材,选择主题意义的各课时不同立面,遵从总分逻辑,合理编排内容。

2. 依据递进逻辑,纵向编排内容

递进逻辑是指各课时之间指向主题意义生成的先后序列。前一课时是起点,后一课时是结果和下一课时新的起点。如六年级上册Unit5 What does he do?一单元,学习内容围绕职业展开,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观。可以设定本单元总话题为Jobs in my mind.,同时分话题内容编排如下(见图9)。从第一课时的父母日;第二课时父母的职业;第三课时父母辛勤工作,我努力学习到第四课时中学习更多职业,感知每一件工作都是重要的最后到我的未来工作,前一话题内容始终是后一话题内容的原因和起点,各课时内容的编排延纵向逻辑递进,为最后未来职业的畅想奠定了合理的认知路径。

图片

递进逻辑让总话题的生成有较合理的内部力量,学生也能顺着这条线逐步理解达成主题,获得主题意义认知。递进逻辑是学生理解与学习重要的认知线索,教师要依据递进逻辑线索,编排好相应内容,确定是否具备上下承接关系,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单元学习效益。

3. 依据并列逻辑,横向编排内容

并列逻辑是指各话题之间的同一个向度的平行关系。 各课时前后之间没有起点与终点的递进关系,是一件事情在同一纬度的不同内容。学生学会了解与表达同一层面的平行信息,最终生成单元话题。比如五年级下册Unit6 Work quietly一单元是关于规则的学习,规则分布在各个场合,适合进行分场合并列式内容编排。结合教材中教室、餐厅、图书馆等不同场合,可以组织架构了如下框架(见图10):

图片

以上关于单元整体设计的三要素是建立于系统理论的单元整体设计思考。它关注了主题意义的话题确定,主题意义的内容显化和主题意义的生成逻辑。这三点是整体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要素。教师在确定话题时需要思考能否给予学生认知提升的学习意义。在设计支撑内容时,需要思考如何让内容更好地为话题服务,真正实现主题意义。最后在编排内容逻辑时,要思考如何依据逻辑精准实现主题。

【参考文献】

1. 系统理论(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_百度百科 (baidu.com)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 俞林.2021.从假期活动谈论”到“假期内涵认知”——PEP(英语)六(下)Unit5 Where did you go?单元深度设计解析[J]小学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