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学校要废除传统的应试性的学科评价体系,要重构一套校本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学科评价新体系。本文提出了学科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结果五个优化原则,构建了学校学科评价新体系框架模型。新体系建议学科评价校本化,评价内容项目化,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时间过程化,评价主体自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等第化和增值化的评价新体系 ;要改进期末纸笔评价,创新纸笔专题自我评价,加强项目化表现性评价,规范作业日常评价,重视过程性学习行为评价,探索学生增值评价。

关键词:学科评价 评价体系 评价改革 学校考试 新课标 双减

图片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冲锋号,标志着我们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迈向评价改革的新时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学校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要求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1]。2021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区域统考和校际联考。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科评价改革提出很多新思想。这些文件都要求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式方法。

PART

01
必须重构学校学科评价体系
由于传统的考试管理观念和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县域层面普遍存在期末纸笔统考现象,甚至还有期中纸笔统考现象;学校层面普遍存在模块考、单元考、月考、校际联考等纸笔考试现象。这些纸笔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违背了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按照《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期末考将由区域统考改革成学校自行组织的校本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能进行纸笔考试,小学中段和高段只能组织一次期末纸笔考试;初中非毕业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可以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纸笔考试,除此以外,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2]。

传统的学科评价通常由期末成绩、期中成绩和月考成绩按一定的权重构成,期末成绩权重很大,期中成绩权重较少,其它月考成绩权重很少。这种局限于纸笔测试的学科评价体系已经不符合当前新课程和双减形势,必须作废。

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这两个文件,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科学的评价观念,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基于本学段特征和本校实际情况,改进学科结果评价,强化学科过程评价,探索学科增值评价,健全学科综合评价;重构一套校本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学科评价新体系[3];新的学科评价体系必须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4]。

PART

02
重构学科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评价时间优化原则:淡化结果性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
相对一个学期,期末考属于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考试的目的是评估学生学业成就达成的程度,同时判断教师的学科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的评价。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考前督促学生复习巩固,二是考后及时查漏补缺,三是引导学生对照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方式的效益。对教师而言,获得教学过程中连续性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历程、学习特点、学习困难等信息,作为教学改进和个别辅导的依据[5]。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证据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

2.评价内容优化原则:减少总体评价,加大项目化评价
学校和教师习惯性模拟中考、毕业考纸笔考试开展月考、单元考等,考试结果通常以总分方式出现,结果分数常常被用于学生和班级排名排序,凸显了评价的评估功能和甄别功能。 根据新课标和双减精神,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学科评价理念,不要局限学科知识能力的纸笔测试,要积极开展学科能力技能专项评价、学习行为评价、作业作品评价等过程性评价,形成一套校本化学科评价内容体系,由单一的纸笔测试转向多元化测评,弥补单一测试类型的的局限,使得测评内容立体丰富[6]。

3.评价方式优化原则:减少纸笔评价,加大表现性评价
纸笔测试内容难以测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容易误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把时间和精力过分聚焦于考试相关的内容和训练上,导致“死记硬背,习题教育,应试教育”现象。我们要大幅度减少纸笔性评价,大力推广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内容侧重操作实践性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评价高层次能力,还可以测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7]。表现性评价能弥补纸笔测试的不足,引导学生从试卷堆和题海中“突围”出来。

4.评价主体优化原则:减少他人评价,加大协商式评价
目前,在学科成绩方面,评价主体都是教师。在学习行为方面,虽然有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班级评价等,常常出现不严谨、不客观、不精准现象。他人评价容易流于形式流程,难以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以老师为主导的协商式评价不仅具有指导功能和诊断功能,而且还能培育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根据新课标“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在重要的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采取对话交流等协商式评价,指导学生做科学的、精准的自我评价等,提高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

5.评价结果优化原则:减少定量评价,加大定性评价
我们要废除“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思维。消除分数化评价,采用等第评价。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采取等第评价,是对“甄别与选拔功能”的釜底抽薪的重要举措,是“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重要表现,是减负最有效的手段。而且,等第评价的信度效度比分数评价较高,符合国际上学生评价的基本思想。

PART

03
学校学科评价新体系模型
各学科都要基于新课程新课标理念和双减精神,重新建立一套素养导向的校本化学科评价体系。要从评价时间、评价类型和内容、评价性质、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和评价功能七个维度顶层设计评价体系,如表1(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评价时间方面要做到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在评价内容和类型方面,要探索现场表现性评价、学习行为评价和作业作品评价等项目化评价。在评价性质上,把学校考试评价定性为基于课程标准的过关性测试,严格控制试卷难度,废弃选拔性常模考试理念。评价方式方面,要大幅度减少纸笔性评价,大力开展行为化表现性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要淡化同学评价,加强师生协商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结果方面,要严格遵守评价伦理,取消分数定性评价,实施等第评价和增值评价。在评价功能方面,要淡化评估功能,凸显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诊断性功能。

表1:学校学科评价新体系模型

04
科学实施学科评价改革
1.改进期末结果性评价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都制定了详细的学业质量标准,做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考试评价标准整体统一。学校期末考试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要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在考试内容方面要体现“以教定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考;通过课文中原文、例题、作业原题或改编题,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学习,不要把精力聚焦在课外教辅资料的“题海”上。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的、反复讲、“敲黑板”的地方,要重点考;通过课堂上讲解的例题习题、订正教学的作业、讲评过的试题、考试过的原题或改编题,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益。通过作业题、补充作业原题或改编题,引导学生重视作业学习。

严格控制考试难度。既要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更要有利于双减政策落实。严格控制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的难度,不能把学生考“死”了,而要把学生考“活”了!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建议小学试卷难度值大于0.9,以0.95为佳,及格率要大于95%;初中试卷难度值大于0.8,以0.85为佳,及格率要大于95%[8]。

期末考等第设置建议。一二年级优秀率控制在70%以上,以80%为佳;三四年级优秀率控制在50%以上,以60%为佳;五六年级优秀率控制在40%以上,以50%为佳;待合格率都控制在5%以下。七年级优秀率控制在40%以上,以50%为佳;八年级优秀率控制在30%以上,以40%为佳,九年级优秀率控制在20%以上,以30%为佳;待合格率控制10%以下,以5%以下为佳。

2.创新纸笔专题自我评价
学科能力专项评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各项学科能力主题的专项评价,例如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专题、古诗文专题、写作专题等评价;又如数学学科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专题等评价。另一种是单元型主题评价,例如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专题等评价,相当于传统的单元测试的改良。

笔者建议将专题的单元纸笔测试改革为单元自测,相当于单元性作业。教师向学生提供统一的测试卷,并提出自测时间长度;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测评,而是要求学生自行在合适时间进行自我测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答,如果没有完成,可以留空,也可以延长自测时间长度,并在测试卷备注说明。这种自测,要淡化评估功能,要重视诊断性和形成性,要尊重学生自评。

3.加强项目化表现性评价
各学科按照教学进度不定期组织学生项目表现性评价。利用托管服务时间,类似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那样举办英语节、数学节、语文节、物理节、化学节、道德和法治节等学科活动节。在学科活动节上设计一些与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素养紧密关联的情景和问题,侧重于听、说、读、讲、演、奏、实践操作等非纸笔行为[9],考查纸笔测试难以测评的能力,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语文和英语学科可以测评学生听、读、说、辩论能力。数学学科可以测评学生测量的能力、画几何图形的能力、做几何模型能力等。科学学科可以测评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创新能力[9]。

4.规范学科作业日常评价
新课程把“改进教育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环节,在“改进教育评价”主题下有“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在新课标和双减背景下,作业将代替月考,单元考甚至期中考,成为没有分数的过程性、形成性的评价。尤其是小学没有了期中考,基于作业的过程性评价更重要。学校每月至少一次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的对作业做一次评价。主要标准为作业态度、完成按时性、必做作业情况、选做作业情况、作业订正效果等等。

5.重视过程性学习行为评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直接决定了课堂学习效果。我们要伴随课堂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即时给与学生指导性、激励性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建议每月一次开展学生学习行为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和师生协商式评价为主、同学评价为辅。课堂评价通常有课前准备、听记行为、提问交流、合作探究四个层级。

6.积极探索学生增值评价
采取学科成绩水平评价,被表扬和肯定的学生是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评价机制,对大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增值评价能激励每一个学生进步,强调学生自己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与自己同学竞争[10] 。基于增值评价,让很多后进生和中等生因为进步得到了肯定和激励,能激发全体学生上进心。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学校既要表扬水平优秀的学生,更要培养进步的学生。笔者建议每次重大测评活动结束,被表扬的学生要占所有对象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表扬进步的学生要占表扬对象的三分之二左右,充分发挥增值评价的积极效应。

综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重构学校学科评价新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我们要构建学科评价校本化,评价内容项目化,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时间过程化,评价主体自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等第化和增值化的评价新体系 ;要改进期末纸笔评价,创新纸笔专题自我评价,加强项目化表现性评价,规范作业日常评价,重视过程性学习行为评价,探索学生增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