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犹如覆斗,悬于室内天顶”,这便是藻井。藻井作为一种建筑构件,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制与装饰韵味大放异彩。本课聚焦建筑藻井这一构件,从结构、纹样、寓意等角度带领学生领略其神奇的木结构、精巧的造型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课旨在通过欣赏、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藻井的结构、样式和寓意,并运用美术语言赏评,带领学生感受藻井中承载的匠心精神与人们的美好祈愿,感悟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以及“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初识藻井之貌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抬头看天花板,观察教室内的天花板的特征。在建筑学中,天花板是建筑物内的顶部。现代建筑的天花板多以平整简约的设计风格为主。

在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向上拱起的顶部装饰构件有一个专属名词,叫作“藻井”。教师出示课题“藻井熠彩”,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藻井图片。

八角藻井

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天花板切入,引出藻井的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探寻藻井之源

何为“藻井”?交木为井,饰以藻纹。木建筑容易引发火灾,于是古人富有想象力地将井置于室内穹顶之上。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所以藻井也承载了人们对建筑安定长久、免受火灾侵扰的美好愿景。

通过观察“藻井”二字的构成特点,引导学生探寻藻井的寓意,让学生在体会这份美好愿景的同时,初步领略藻井工艺之精湛、构思之精巧。

方井套叠藻井

解读藻井之构

精美绝伦的藻井都有着各自的“艺术密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藻井图片,寻找藻井在层数、样式和寓意上的特殊之处。

学生发现藻井层层叠套、错落组合,从而产生方形、圆形、八边形等不同结构样式。大多数藻井分为三层,上面是圆形,中间为八边形,下面是方形。

造型上圆下方的藻井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天”在人们心中地位崇高,而藻井作为建筑室内的制高点,便有了象征“天”的意思。

研析藻井之象

藻井是从中原来到敦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敦煌图案中集中、综合的表现形态。教师出示数字敦煌官方网站,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第420窟,领略藻井的艺术魅力。

藻井从中原来到敦煌,并没有延续它本身的样子。敦煌的地理环境跟中原不太一样,建筑从木构变成了石窟,所以藻井也从层层叠叠的木构变成了石刻。石窟建筑区别于传统木构建筑,防火需求相应减弱,藻井也更加趋于平面化和装饰化。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 三兔飞天藻井(壁画 临摹) 隋代

藻井具有防火的寓意,所以彩绘图案多以水生植物为主,如我们熟悉的莲花便是藻井中最常出现的纹样,可见莲花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纹饰讲究“言必有意,意必吉祥”,莲花作为高洁与吉祥的象征,为藻井的艺术创作注入文人气质。

体悟藻井之韵

藻井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重要的建筑中通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如故宫、寺庙等。下面这座隆福寺的藻井,有“国宝藻井”的美称,现存于北京先农坛。

圆形的藻井壁上布满了精雕细琢的天宫楼阁,以云纹互相间隔,木雕技艺巧夺天工,顶部中心位置有一幅星象图,震撼人心。

北京先农坛隆福寺藻井之一

中国自古便对“天”有着极高的尊崇和向往。正是基于这种敬畏和崇拜,古人也对室内的“天”给予了特别的重视。“穹然高起,如伞如盖”承载着华夏的历史文明,彰显着皇室的显赫尊贵,更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的向往。

延续藻井之意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国宝藻井”其实并不是它原本的样子。它历经波折,能够重现于世人眼前,也源自一代匠人的不懈努力。教师播放央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中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国宝藻井”的前世故事。

这些美丽的藻井既是地位的象征,又是文化的记录,更承载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建筑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失,现如今,需要我们来续写它们今生的故事,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它们。

北京先农坛隆福寺藻井之二

木构天工,彩画流光,精妙绝伦。藻井凝聚了古人的匠心,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期盼,历经千年洗礼也难掩其光芒。

学生对藻井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课堂的赏析中,还要延伸到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上。教师介绍的现代多元化的传承与弘扬方式,可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学习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在为之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