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组大单元教研,两位老师分别执教《匆匆》和习作“让真情流露”,课后聆听了竹平老师的评课,竹平老师娓娓道来,细致评析,恍然置身真实的课堂和学生交流一般。这样的学习机会太宝贵了。最大的感触就是通透!竹平老师娓娓道来,字里行间的表述中,眼中有学生,设计有学生,课堂有学生,真正让我通透了理解了一位特级教师,把“儿童”,把“学生”放在心里。什么是真正的学生中心?在竹平老师的解读中自然也有了答案。
学为中心是依据学的逻辑来安排进阶性活动。
在六下第三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两种思路。作为习作单元,到底是先写后教,还是先教后写,竹平老师认为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既然是为毕业纪念册投稿,首先就要有一个征稿的标准。(我理解这个标准就是本单元习作的成功标准。)在发布核心任何的时候,就应该把征稿的标准前置,把要求给到学生。从学生的心理来说,学生自然会有想写的意愿。学生跃跃欲试之下,写好了这个稿子,能提升到什么程度?写的不太如意的稿子,有没有可能借助本单元的学习来修改和提升自己的毕业纪念册稿件呢?这个时候,就能体现单元学习给予我们的能量,也能凸显文本学习的重要性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习作单元学习这些文章呢?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极具文学价值,作为经典文本的学习,主要体现在鉴赏价值和利用价值。因此,在鉴赏的基础上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学习。学习需要源自于毕业纪念册的征稿需求。
因此,竹平老师认为,在习作单元的学习实践中,更推荐我们先让学生写,再学课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先学课文,再开始写习作,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怎样从学生阅读的过程过渡到写上呢?并且,课文都学完之后,我们就真的能确保学生把所有的表达方法都运用到写的文章里面呢?先写后学更合适。先写后教,先读后改,更能凸显经典文本的利用价值,也更能基于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习作经历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修改的过程。
学为中心是要随时倾听学生的内心需求
竹平老师点评逸秋老师习作修改课《让真情自然流露》时,首先提到了逸秋老师的课堂师生对话是基于情感的对话,且在课堂上听课的每一位老师都能进入这样的情感。一位学生愿意跟着这位老师学,是因为学生愿意相信这位老师,是基于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到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逸秋老师用心经营着自己的教室和课堂,更能感受到逸秋老师的眼中和心中也都是学生。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老师的这一份真情实感流露,那位男生的作文也自然将他在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传递给了在场聆听作文的每一位师生。
可圈可点的一节课,有两处细节的处理,竹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恰巧再次印证了他的眼中装满了学生。竹平老师提到,让学生总结出成功标准之后,我们应该明确一下,到底是教师给出了成功标准,还是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在听课的过程中,两位学生总结的成功标准其实和老师总结的标准是一致的,我们只需在语言上过渡一下,比如:大家看看,老师总结的成功标准行不行?是不是刚才同学们想表达的意思?)另外,明确成功标准,是让学生先进行优秀习作的评价,还是先进行习作的修改,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是想先修改,还是先进行评价呢?)其实竹平老师提醒到这里,我们知道,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先自己改一改。改完再进行评价,后面也许就不会出现同学们推推让让,不愿意起来分享的情况了。这就是在基于学生的意愿调整课堂学习的流程,学习的流程决定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为中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继续结合逸秋老师这节课的评课来交流。竹平老师提到:当学生在评价同伴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让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来说。要具体到哪一个段落运用的具体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这样其他听的学生也会更直接地感受到具体的真情实感表达方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享,将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落到实处。一节课不行,那就两节课。下课的时候,就自然下课吧!我们所设定的学习时间,一定不是几课时的时间,学生学需要的时间才是真正的课堂学习时间。
小宇老师执教的《匆匆》,竹平老师提到:从学生一开始的齐读,到最后一次齐读。课前和课后的齐读,有质的区别吗?中间的学习活动,和学生所设计的体验,是否有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匆匆》上第二课时,在大单元框架下,用两个课时来学,学生所得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多。课的容量太少。因为容量少,所以感觉有些漫长。竹平老师建议进行如下修改:学习《匆匆》,先听朗读,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反复读过之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具体词句朗读着回答。先写后教,再来读读自己的文章。哪些段落也可以让朱自清这样让读者代入情绪情感。这样更符合大单元教学思路。寥寥几句的修改,让大单元教学的思路变得更加聚焦,清晰,深入和有效,这更是在践行学习中心的理念。每一节课,都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和安排适切有意义、有挑战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迈向深度,让学习真实发生。
评课的最后,竹平老师还提到两点引人深思的内容:竹平老师强调没有完美的课,相信自己可以上的更好。他说自己每天的教学实践,也会有着如此的感受。我对此深信不疑。但是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发挥课堂学习的资源和价值?如何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大单元教学要“舍得”,做减法很重要。敢于舍得的教学实践正是来自于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竹平老师对成功标准的运用又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认为成功标准不能太笼统,要有清晰的评价维度。成功标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呢?《表现性任务与评价》一书给出了答案:满足成功标准,超出成功标准,接近成功标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每次聆听竹平老师的评课,都豁然开朗。这种通透的境界,是我作为青年教师始终努力追求的方向。我知道这背后是竹平老师几十年磨一剑,深耕一线,心中始终有儿童的全部实践努力。回顾自己的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实践,我采用了是先学后写的方式,在学生最后成稿的过程中,也是反复修改了三次。如果还可以再教一次,我想我一定会做出先写后学的调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大单元的味道”,也让自己的教学和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近期推荐:

为什么那么多学校语文老师都在共读这本书?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怎么做——简明模板给你参考 | 李竹平

第三单元备课资源(含大单元)汇总|1-3年级

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含大单元)汇总|4-6年级

一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充满挑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之路:以二下第四单元为例|王一雪

参考|三下四单元整体解读与学习任务设计

四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