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两课时)

丁丁老师

阝 勹

图片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亲情和乡情。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来历,感受端午节的文化。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图片
一、数字导入,初感传统节日文化。

图片
1.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一组数字,一起读出来——(出示)

一、三、五、七、九

你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都是单数)

在中国古人的眼里,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还是吉祥的符号呢。特别是这些数字重叠起来表示日期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个节日。(出示日期,齐读)

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

师简介:一月初一,我们一般说“正(zhēng)月初一”,这个日子就是最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出示春节图)。三月初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叫“上巳节”,人们纷纷出来踏青春游,后来变为清明节的一部分。

后面这三个日期也是传统节日,谁知道?

生交流: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七月初七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这一天在鹊桥相会;九月初九重阳节,尊老爱老,登高望远。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从正月初一到九月初九,每一个重叠的数字,都是一个美好的传统节日,老师送你们一首数字节日歌,一起读——

一三五七九,时光匆匆走。

欢乐中国节,回味到永久。

2.伸出手指笔,跟老师写“端午粽”。“端”字里有我们的一位老朋友——“立”,它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老师身后每个小朋友都坐得端端正正)“午”上横短,下面的“十”横要伸臂膀,竖要尾巴长,整个字像个三角形。好吃的“粽”是个形声字,为什么是米字旁呢?(包粽子用米)米的最后一笔变点,右边是个“宗”。

齐读课题。

图片
二、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图片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到第42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两遍。

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遍:和同桌合作读,你读一段我读一段,互相帮助读课文。

第一遍读完的同学像老师这样,手指竖“1”;第二遍读完,和同桌一起竖“2”。听明白了吗?开始。

图片
三、朗读反馈,随文识字。

图片
1.指名读。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哪四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相机纠正,指导读音。

2.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依次出示词语和句子。读准多音字,了解屈原。

词语:长大了(le) 了(liǎo)解

句子:长大了我了解到,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小朋友们知道诗人屈原吗?(交流)播放屈原微视频,了解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3.由“词——短语——句子”,读好长句子,随文识字。

(1)端午粽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道美食。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再读读这一段,端午粽有哪三样食材呢?边读边圈出来。

(2)生交流后出示:端午粽 箬竹叶 糯米 枣(以上词语配图出示,以“端午粽”为中心,其他词语环绕周围,形成导图)

指名读词语,齐读。

(3)借助图片,看一看:箬竹叶、糯米、枣是什么颜色的?

出示:端午粽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齐读)

(4)我们把这组词语放回到课文中。出示长句子,齐读,读好节奏。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注意啦,老师要把这个句子变一变,你瞧: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好不好?(箬竹叶在外面,要先写;然后是糯米;红枣在最中间,要最后写,顺序不能变)

再来读一读书上的这个句子,读好节奏,读出顺序。

(5)随文识字:午 叶 米

这句话中,有三个生字“午 叶 米”,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是哪个字?(十)比较一下,“十”字的位置一样吗?(午,十字在下方;叶,十字在右边;米,十字在中间)位置不同,写法有细微的变化。

师范写:刚才我们已经写了“午”。再来写“叶”和“米”。十字在右边,横要写得短,竖像一把剑;十字在中间,横收撇捺展,竖要压中线。

出示口诀:

午 十字在下方,横要伸臂膀,竖要尾巴长。

叶 十字在右边,横要写得短,竖像一把剑。

米 十字在中间,横收撇捺展,竖要压中线。

生齐读。把三个字写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一个。

图片
四、聚焦外婆,读句子识字。

图片
1.课文中有三处写到外婆,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

①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②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③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学生自由练读句子。

2.重点交流第三处。

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节奏。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学生展示朗读。

3.学生练读,齐读。

4.交流感受。

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外婆做的粽子味道鲜美,粽子多样,外婆还很好客)

5.字理识字“肉”。“肉”是大块肉的象形,表示动物的肉块。

图片
图片
五、书写时刻,端端正正写好字。

图片
1.师再次范写“午 叶 米 节”,借助口诀识记。

2.生习字。

3.评价反馈,生练习。

第二课时

图片
一、继续学习《端午粽》,读词串回顾课文。

图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端午粽》,齐读课题。

2.这些词你能读好吗?出示:

第一组:外婆是用什么包端午粽的?出示,指名读,齐读。

端午粽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第二组: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有哪些呢?出示,读。

花样 红枣粽 红豆粽 鲜肉粽

图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端午粽的味道。

图片
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练读,个别朗读。

2.出示第一句。外婆包的粽子真好看,谁再来读第一句。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汉字组成的词语可神奇了,这几个短语倒一倒,变成了这样:

箬竹叶是青青的——接下来你们会说吗?

糯米是白白的,枣是红红的。

3.拓展积累。出示图片和短语“清清的小河 绿绿的小草 红红的桃花”,齐读。

谁能倒过来说一说。春天来了——(小河清清的,小草绿绿的,桃花红红的)。

4.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指导读好“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做做“掀”和“剥”的动作。

老师好像闻到粽子的香味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5.小结:小朋友们,这一段一共有三句话,写了粽子的样子、粽子的香味、粽子的味道。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图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随文识字。

图片
1.我的外婆是个热心肠。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段落)

2.圈出生字“样 分 豆”。这里藏着三个我们要写的生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整体说一说,师范写。

3.拓展说一说:外婆不仅会包粽子,还会包饺子呢。看看外婆都包了哪些水饺呢。(出示图文:韭菜鸡蛋饺、鲜肉白菜饺、素三鲜饺)

你能用上这个句式,说说外婆包的饺子吗?

外婆包的 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 ,还有 和 。

图片
四、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图片
一到端午节,人们就要吃粽子,这是为什么呢?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人们还会做什么?(赛龙舟、吃鸭蛋、戴彩线等)

图片
五、复现生字,指导写字。

图片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很棒!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夸夸勤劳、善良的外婆。

一到端( )( ),外婆来包粽。青青箬竹( ),白白香糯( )。粽子( )( )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 )粽、鲜肉粽。

美滋滋来尝粽子,咬下一口黏又甜,回家还要提篮粽,( )给邻居尝一尝,纪念( )( )世代传。

自由朗读儿歌,师生一起拍手读。

2.指导写字。

师再次范写“样 分 豆”。

生练写三个字,师点评反馈。

完成习字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