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教师在教学时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大单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连贯性加强,实施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单元为例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

●●●●●

图片
生物新课程标准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掌握最基本的生命观念、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基于生物学的基本观念,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实现生物学学科素养的落地[1]。

单元是依照学科课程标准或(学期模块)课程刚要,围绕主题(专题)、问题和活动(任务)等选择学习材料,并进行结构化组织的学习单位[2]。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从学生立场出发,促使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的过程。1931年美国莫里逊在他的著作《中学教学实践》中首次提出单元教学法,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行,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特别是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精选,更新了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这样就凸显了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大单元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如何将大单元教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现状

当前大单元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多用于高三复习课,主要是由于高三复习内容多,课时较为紧张,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进行大单元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系统化,也使各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学生对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相对而言大单元教学在新课教学中使用较少,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每个课时中知识的讲解,过于重视局部,往往容易忽略章节之间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无法上升到一个单元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完整个单元知识后对零散知识的整合、关联各个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学科后常常感觉知识很散、很杂,上课能听懂,课后不能很好的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大单元教学有利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但是对于新授课而言,大单元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未经详细设计而贸然去实施大单元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获取不足的情况,因此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依托科学而系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设计思路应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单元的知识概念进行学习,然后通过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引导,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进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的要素,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应准确把握大单元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达成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对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

由于大单元教学知识容量大,延展范围广,知识脉络复杂,因此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必须要理清教学的逻辑性,控制横向延伸范围,所以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必须首先要确定好大单元教学主题,以确保大单元教学时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

《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内容包含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结构在实现一些功能时的协调配合,因此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定为该单元的教学主题,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观。

明确教学主题后,根据教学主题以及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可借助构建知识框架(如图1)来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学习单元知识。

图片

(二)叙写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的细化,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定大单元设计的单元目标时,必须考虑三个要素: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3],学科核心素养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宏观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确立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更注重于知识的细化,但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较为弱化,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够突出。大单元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脉络较为清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凸显。就《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单元而言, 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了目标如下:概述细胞膜的结构,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阐明细胞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负责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根据对细胞整体与局部的认识,尝试制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三)设计大单元教学情境

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意识和理念,它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中。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重要指向,指出高考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教学结果中考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试卷考查时,往往是结合生活场景和前沿科学技术来考查学生所学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以及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也就需要大量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以及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考虑整个单元各课时知识的前后联系,促进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单元知识。据此,《细胞的基本结构》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情境:1.创设科学史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对细胞膜成分、细胞膜结构的层层深入探究,充分经历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认同生物膜有物质构成,各种物质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精密的流动镶嵌模型,使学生形成物质观的生命观念。2.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建立在 “提出假说”这些科学的方法以及“冰冻蚀刻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在不断修正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3.创设“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实验情境,使学生形成细胞各个部分结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认识,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4]。

(四)制定大单元评价方案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价方式,从而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课堂上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再学习下一个板块,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作业对课时学习及单元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从而达到检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课堂问答、作业考察、单元检测、实验操作、模型制作等,在《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单元的评价设计时可以通过课堂问答来考察学生是否认识各种细胞器,设置实验操作来观察叶绿体以及细胞质流,制作细胞膜的物理模型等,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只有当评价机制渗透于整个教学设计环节时,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有针对地调整教学策略,协调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对教师而言,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利于教师对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培养教师的大局观。对学生而言,实施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整体学习观,有利于学生纵向的学习生物学知识,同时,大单元教学加强了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层层理解,有利于提升生物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