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评促学,慢中求质》。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核舟记》进行说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第三单元学习目标是: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第三单元一共四篇课文,前三篇都是记,但《桃花源记》是记事,《小石潭记》是写景,《核舟记》是状物,在古代都属“杂记体”,第四篇《关雎》《蒹葭》是抒情。

《核舟记》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字词,但由于知识与阅历的限制,在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与思想方面还有很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而本文以介绍核舟为主,只有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趣,这正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师:情境法、讨论法、评价法。

2.学生: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读写结合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预习检测

同学们,老师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读,声音响亮,字音准确,节奏正确,语句流畅,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做到了熟读,预习很充分。

2.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进行了《核舟记》的第一课时,知道了它是一篇状物的文章,类似于现在的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王叔远赠送给作者魏学洢的“大苏泛赤壁”核舟。王叔远的核舟雕刻技艺怎么样呢?2024年2月20日,全国总工会启动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推选工作,请看新闻。(视频出示)从26秒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2024年将推选200名左右大国工匠进行培育,培育期为2年,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积极支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培养造就一大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如果我们推荐王叔远参加今年的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评选,会是市级、省级、还是国家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目标

请大家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出示)

1.通读课文,填报名表感受核舟之奇。

2.细读课文,细节入手解析技艺之奇。

3.研读课文,顺序仿写领悟写作之奇。

怎样实现目标呢?我们需完成三项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先检测预习让学生熟读课文,为学生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再设置情境,“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推选工作”“市级”“省级”“国家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便于后面的学习有的放矢。检测预习让学生熟读课文时是教师评价,比较客观,便于评价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对照参选报名表信息及评价量表,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等级是待提高的同学举手,现在你会了吗?等级是良好的同学举手,还需要继续努力。其他的同学都是优秀,提出表扬。我们提取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填写的时候一定要完整。大家觉得核舟奇吗?请结合参选报名表简单说一说。画核舟的同学请结合自己的画作,谈一谈感受。

师小结:一个大约3厘米长,0.8厘米高的平淡无奇的桃核,在手工艺人王叔远手中竟然雕刻了一个经典故事,上面有人、有物、有文,实属奇巧,让人感叹,难怪魏学洢称赞他是“奇巧人”,怎一个“奇”字了得!(板书:奇)那么核舟的“奇”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核舟的整体情况,初步感受核舟的奇巧,通过让学生填写参选报名表,结合参选报名表信息和自己画的核舟作品,感受核舟雕刻技艺的高超,为下文深入体会核舟的工艺之精、构思之妙做铺垫。学生自评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情,对自己的学习切实负起责任。

任务二:细读课文,解析技艺之奇。

市里活动负责人看到报名表后,大加赞赏,想要再了解一下核舟的具体情况。请大家结合核舟的物件、人物、文字等雕刻细节,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王叔远核雕“大苏泛赤壁”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里?

分析示例:

我们组找到的是物件方面的雕刻细节: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字“四”“八”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核舟上小窗的数量,那么小的核舟,能左右各开四扇窗,共开八扇窗,体现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语言准确、简洁。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研讨。

小组合作评价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