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和阅读技巧,而本文文字较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做好预习工作,积累重要词汇,反复品读,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结合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结合现实,用辩证的态度思考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作品,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且文采飞扬,在艺术创作上堪称经典。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当时正值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社会的黑暗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加深了对社会现状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学生学习此文,能够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设计思想
本堂课以启发式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让学生激发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作品,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情感目标:欣赏桃花源宁静的田园生活,了解身处战乱之中的作者对心中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辩证看待作者的隐逸思想。

方法与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资源与工具:PPT、音频、简笔画
预设过程
1、情境导入
2、找一找 寻访桃源
3、说一说 品读桃源
4、议一议 我看桃源
5、读一读 开拓视野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同,贫困的年代里面,我们渴望衣食无忧;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希望生活幸福美满,那处于战乱中的人呢?处于战乱苛政中的陶渊明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有关于 世外桃源的故事。
【设计意图】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以不同环境中的人对理想不同的追求,激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了解相关写作背景,为之后走入作品主旨做好准备。
环节二:读一读 寻访桃源
1、 课前,我们在工具书和注释的帮助下预习了作品,疏通了文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跟随渔人的脚步,再次寻访、感受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神奇美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理一理本文的游览踪迹。
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迷踪)桃花源
2、根据同学们游览踪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故事的内容吗?
渔人外出打鱼时,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安定富足的世外桃源的奇妙经历。以此观之,本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设计意图】朗读作品,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故事脉络,把握写作线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三:找一找 再现桃源
老师准备了一幅以“桃花源”为蓝本设计的简笔画,画上有些与原作品不相符的地方,请同学们一起来找“找茬”,说说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看来,同学们都有所发现,跃跃欲试了。
提示:①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②房屋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③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并:都。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小孩(借代)。
朗读屏显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
1、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品读内容,把握桃源景物细节,;
2、检查预习情况,夯实字词基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强调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词语的重要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购买价格:9.98元
  • VIP会员用户购买价格:免费
  • 永久会员用户购买价格:免费推荐
VIP会员免费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