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与以往的单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大概念。大概念所揭示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与以往的单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比较,是真正追求理解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指向知识和技能层面的。
大家所熟悉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是从广度上来划分的,而不是层次性和深度上的划分。核心素养时代,迫切需要的是高阶概念性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学习者达到和拥有:
通过可迁移的概念和概念性理解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的能力,将知识分类储存到头脑的概念图式中以便更为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跨文化、跨时间、跨情境迁移概念和概念性理解的能力。
举个例子。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有多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的学习目标,都是关于“复述”的——从二年级到五年级,一共有7个单元都聚焦“复述”方法运用和实践练习。复述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这些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支架,帮助学生梳理和把握课文内容信息,助力学生练习复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复述的能力和水平。这样的编排意图是明确的,但是,学生经历了这些分散在四个学年中的单元学习后,对复述的意义和价值真的能够深刻领会,复述的能力和水平真的能够一次比一次得到提升吗?如果没有一个能够统领这些单元学习的观念性认知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答案就是否定的。
如果学习者从来就不思考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本质意义,那么,再多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与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没有联系的死知识和机械技能。这就如同样是学习一门手艺,有的人学得很认真,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从师傅哪里学会了,但所拥有的的本领,仅仅是会复制而已;而有的人会主动去思考技艺背后的观念和原理,进而突破术的束缚,成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者。同样,师傅也有类似的区别,高明的师傅不仅仅传授“术”,还会启发徒弟追索“道”,努力帮助徒弟学会融会贯通,迁移创造。大概念,就相当于手艺背后的“道”。
仅仅学会了复述需要的方法和策略,即使在具体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很不错的复述表现,如果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复述,也不明白方法和策略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的缺位,必然会导致能力与素养总是隔着一道鸿沟,时过境迁,能力也退化不再了。
如此看来,学习目标的定位,必须从知识和技能层面,再往深处走,直至让需要和值得学生“持久理解”的那一层,也就是直指学科本质和核心的内容和认知观念。以“复述”这一知识和技能为例,必须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抵达这样的理解: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与文本内容、结构相契合的支架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信息,提高复述的质量和效果。
“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与文本内容、结构相契合的支架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信息,提高复述的质量和效果。”这句话,就是一个关于复述的学科大概念。显然,只有在相关单元的学习中,持续渗透并促进学生逐步实现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学生才会以积极自主的姿态理解复述,学会复述,灵活运用复述来促进自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并且,时过境迁了,要复述的不再是故事类文本了,甚至是数理化的内容,学生也能根据需要进行高效的复述。
所以说,没有指向持久理解的“大单元”教学,都不是真正的大单元教学,而仅仅是借用了“大单元”这个名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