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从教材选文来看,基本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但从读写训练要素来看,学习内容更符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定位。这个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是:
1.诗文诞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
2.清晰的表达离不开细致的构思。
能够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核心任务是:
组织一次主题为“我们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爱国故事演讲会。
《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这两句诗,几乎概括了所有爱国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热爱。《古诗三首》包括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这三首古诗,就会发现,爱国诗人们在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的时候抒发的爱国之情,尤其显得深沉,显得真切。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首可以看作遗嘱的《示儿》,作于陆游临终前,从这首诗可以读出陆游一生心之所系,就是打败金兵,收复失地——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即使频遇挫折,却从未改变初衷。这执着、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激情,融入了陆游的生命之中,最后凝结于《示儿》的二十八个字。诗人说,本来就知道人一死万事皆成空,只是有一件事让他心有不甘、心心念念,那就是失地还未收复,国土还未统一。他笃定地相信,朝廷的军队总有一天会收复中原,他有生之年是看不见了,希望这一天到来之际,儿子在祭祖时一定记得告诉他这个喜讯。
全诗悲中有壮,字里行间都是心系河山的真性情大情怀,震撼心灵,令人感怀。林升的《题临安邸》同样写于中原被金人占领的南宋,同样表达了爱国之情,但与陆游的《示儿》抒写的角度、表达的具体情感明显不同。陆游心心念念的是打败金兵收复中原,对朝廷有乐观的期望,而林升看见了朝廷的真实一面——苟且偏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他感到失望、悲愤,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临安的一个旅店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看似写的是杭州的美景胜景,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但紧接着一句诘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如同一声闷雷,问醒了多少人,问出了多少痛——中原还在金兵铁蹄之下,朝廷上上下下却只顾寻欢作乐,眼前这样的美丽山河,会不会有一天也落入金人之手呢?紧接着两句,更是直接讥讽统治者不顾国计民生、醉生梦死的丑态——整天迷熏、沉醉于花天酒地靡靡之音,全然忘了是被金人从汴梁赶到了杭州,忘了国家处在危难之中。这帮统治者,令人失望,令人痛心,令人愤怒啊!正是诗人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所以才对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强烈不满,大胆地用诗句进行讽刺,表达愤恨。
龚自珍的这首《己亥杂诗》是其315首组诗中的一首。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一路见到朝廷腐败无能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景象,有着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够有进取之心,能够让社会民生欣欣向荣,所以就有了这首诗。一二两句,诗人深感国家社会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危险,渴望依靠一场急风惊雷的变革,打破这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让中国大地重新焕发生机。怎样才能出现这样的变革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希望老天爷(朝廷)能够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选拔、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努力让国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