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全文用35个字把一件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曲折有序,通过寥寥数语,一个往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一次次与东海较量,竭力要把大海填平的精卫形象跃然纸上。
从学习内容和目标定位来看,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两个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神话是远古先民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它形塑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文明气质。
一个事件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阶段,阅读时分清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和发展线索。
单元核心任务有多种选择,一是“神话故事会”,二是“开发神话IP桌游”,三是“角色自居,创作‘我是英雄之神’的神话故事”。
《精卫填海》文言文总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人物及其身份。“炎帝之少女”,这里的“少女”与现代汉语中的“少女”有所区别,在这里是指“小女儿”,“炎帝”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成语“炎黄子孙”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名曰女娃”,炎帝的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曰”是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学时可进行随文识字,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日”,说说“曰”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句的前半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交代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一只名为“精卫”的小鸟。后半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写了精卫填海的经过: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从理性角度看,精卫做法是徒劳的,但从感性角度看,她的这种做法恰恰诠释了古人朴素而神圣的生命观——再弱小的生物,也渴望、追求生命,也希望自己的生命被平等地对待。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辨和发现,理解神话故事中对生命的肯定和敬畏,感受神话中传达的悲悯情怀,体会古人朴素而神圣的生命观。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精卫填海》文言文时,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文言文《夸父逐日》,通过对比夸父和精卫各自行为的原因,质疑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古人想要给我们传达怎样的认识?引出无论是夸父为了族人的付出,还是精卫为了自己的复仇,都是源于最自然的情感——对生命的肯定和渴望。只有这样,精卫的形象才能在学生心中“活”过来。
教材中选取的《精卫填海》文言文没有结尾,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思考:精卫填海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填不平),再启发学生思考:精卫明明知道填不平,为什么还要这样做?这样的启发也可以将学生的思考代入对古人朴素而神圣生命观的体悟上,最终达成感受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学习目标。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认识“帝、曰、溺、返”5个生字和“少”1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帝、曰、溺、返、衔”5个生字;自主诵读文言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熟读成诵。
2.通过结合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读懂文言文,了解故事大意。
3.通过结合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等方式,用自己的话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感受精卫的形象特点。